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世界禽病的研究进展与我国禽病的防治战略



  另一方面,IB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也已获得重要进展。利用不同种类 IBV毒株的S1基因间的基因重组来制备重组病毒,这代表了未来IB疫苗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美国学者以Beaudette为受体,将S1基因换为M41的 S1基因制备重组IBV,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体免疫效果与M41相当,优于Beaudette,但毒力远低于M41,是一种极具有发展前景的疫苗。

  5.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IBDV所引起的免疫抑制、超强毒株的出现、抗原变异与基因变化等已引起世界禽病专家的高度重视。IBDV超强毒株已成为育雏阶段危害严重的疫病。
  目前,IBDV的分子诊断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VP2蛋白基因的RT-PCR和RFLP、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等技术日臻完善。另外,疫苗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即针对IBD超强毒的疫苗IM(Irwin Moulthrop)已通过细胞传代致弱而获得。国外已有利用痘病毒和杆状病毒作载体表达VP2蛋白的研究,表达产物既可用作诊断抗原,又可用作免疫原,即基因工程疫苗。

  6.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 CIAV属圆环状DNA病毒,无囊膜。该病流行范围较广,主要呈现隐性感染,一般不单独致病,免疫抑制性较强,可导致胸腺等淋巴器官萎缩。在尼日利亚一次180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80%的血清样品为阳性,足见其感染率之高。调查表明,约30%的SPF鸡为CIA阳性,对SPF鸡威胁较大。在我国 CIA的危害性也比较大。
  有关CIA的分子病原诊断取得进展,目前已建立了检测感染细胞中CIAV的PCR方法,PCR检测的结果与病原分离结果相同。

  7.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 近年来,MDV的毒力增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60年代,MD发病多以中等毒力为主;70年代,由于火鸡疱疹病毒疫苗(MD-3)的普及,发病株逐渐演变为强毒株(vMDV)。1983年,美国出现二价苗(SB1+HVT),临床发病株演变为超强毒(vvMDV),常规疫苗无效。液氮保存的MD- 1型疫苗CVI988(Rispens疫苗株)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MD疫苗研究的重要方向。糖蛋白B(gB)和其它糖蛋白的基因已在禽痘病毒、HVT和致弱的MDV的病毒载体中得到了表达。这些载体疫苗可以诱导产生对马立克氏病的保护性免疫,但至今没有一种获得允许商业使用的证书。缺失突变苗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策略,但由于没有足够的MDV基因组的操作技术和至今仍未鉴定出与病毒毒力直接相关的基因,故进展缓慢。缺失meq基因工作已经完成,但或许是由于该毒株在体内不能很好的增殖,因此该突变株提供不了高水平的保护力。不过,人们现在掌握了创造突变毒株的新技术,这将促进对可能产生新疫苗的基因功能进行研究。

  8.J亚群白血病(Avian leukosis subgroup J) 在过去的10年中,ALV-J亚群反转录病毒曾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肉鸡严重损失。由于该病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欧洲、美国的不少原种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该病的净化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澳大利亚结合特异的ELISA、SPF细胞培养和RT-PCR等实验室手段对该病进行了净化,分3个阶段根除了该病。我国崔治中教授则在中国J亚群ALV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混合感染所引起的免疫抑制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食源性细菌疾病的研究进展

  1.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大肠杆菌在条件差的环境中及其他病原感染后易继发,另外,在大肠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呼吸道粘膜和肠道粘膜受损,易继发ND、IB、ILT和MG等疫病,使鸡群的淘汰率和死亡率升高。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美国学者在发病鸡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R质粒上有tsh,iucC和 cvaC基因,而健康鸡肠道大肠杆菌R质粒没有这些基因。对大肠杆菌分型结果表明,世界各国主要致病型大肠杆菌基本一致,主要为O78、O2、和O1等。但高崧等从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和鉴定出595 株禽源大肠杆菌,共鉴定出440 个分离株的O 血清型,其中以O18 、O78 、O2 、O88 、O11 、O26等6个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疫病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