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高致病性禽流感 某些LPAIV(H6和H7)在自然界中可突变为有高致病性的毒株,如美国(1983~1984年)、墨西哥(1994~1995年)、意大利 (1999~2002年)、智利(2002年)。有研究表明,这种致病力的变化是由于在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上与保护性有关的裂解位点发生了改变(一段氨基酸的插入)而造成的,突变后的基因与报道的环境中的HPAIV毒株的基因相似。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197个农场的470万只商品鸡爆发H5N2 感染。
2001年5月智利发生LPAIV感染,分离出了H7N3亚型病毒,几周后分离出了高致病性毒株。通过对低致病性和高致高性H7N3毒株的 8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二者较相似,区别是高致病性毒株在血凝素基因裂解位点有30个核苷酸插入,极可能是两株病毒基因重组产生的。
1.3 公众健康顾虑 从动物进化的观点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比人流感病毒早,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人类流感有可能是从禽流感进化而来,人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出现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有人指出,人流感甲2(H2N2)和甲3(H3N2)亚型毒株很可能是人、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组而来,也有人从禽群中分离到与人有关的H1、 H2、H3亚型流感病毒。目前普遍认为,造成人间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毒株,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组演变而来。1997年8 月,我国香港首次报告发生18例H5N1人的禽流感感染病例,其中死亡6例,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1997年以后,世界上又先后出现了几次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2003年2月,在我国香港发生2例H5N1人的禽流感病例;2003年2~7月,在荷兰发生83例H7N7人的禽流感病例;2004年1月,在越南发现可疑的H5N1人的禽流感病例,在已死亡的病例中,已有5例得到实验室确诊。近年来,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有3种不同的亚型。1996 年,在英国从一名患结膜炎的养鸭妇女的眼睛中分离到1株H7N7病毒。1997年,在香港从一名死亡的小孩身上分离到1株H5N1亚型病毒。 1999年,在我国香港两名1岁和4岁的流感康复女孩中分离到两个独立的H9N2亚型毒株。因此,专家们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5N1、 H9N2、H7N7等,一旦发生变异可能会导致人群禽流感流行,预示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1.4 与野生水禽有关 既然水禽是自然界AIV的贮存宿主,那么根除该病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必须采取措施阻断家禽与野生水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接触过猎物(尤其是水禽)的人们在进鸡舍前要更换衣服和洗澡。疫苗的免疫要与严格的隔离措施相结合,以便控制商品鸡群和火鸡群温和型AIV的发生。而对于强毒AIV的感染,严格的隔离和淘汰病鸡群才是有效的措施。许多地区应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灭活疫苗已初显成效。
1.5 预防、控制和扑灭策略 HPAI被OIE归为A类传染病,国外通常采用隔离、扑杀办法,以发病地区为中心建立免疫隔离检疫区,扑杀感染鸡群,但这需要充足的资金补偿作为后盾。对于发展中国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将免疫接种纳入HPAI的控制程序,与隔离检疫、完善的生物安全及扑杀相结合,是控制该病的良好途径。疫苗免疫是根除本病的重要措施,由于禽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不同亚型禽流感疫苗的保护具有型特异性。
注重生物安全是减少或避免鸡群感染AIV的关键因素,如加强鸡场(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对来往车辆及人员严格消毒,减少AIV经轮胎、鞋的传播,谢绝外来人员,注意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等。
2.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 ND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仍是危害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家禽业的首要疫病。据统计,仅2001年就在63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该病发生。从全球角度看,有关NDV强毒力报道比高致病性禽流感要多得多。NDV属副粘病毒科,为有囊膜的负链RNA病毒,该病毒对基因组的突变是敏感的,但由于NDV是线形基因,所以变异速度不如8片段的禽流感病毒快。由于NDV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不同的疫苗株有一定的交叉保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9-09-08/13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