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人工养狐的产仔和保活



  5. 专业技术推广人才后继乏人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稳、人员收入低,导致出口不畅,严重影响了蚕桑相关专业大中专技术人才的培养。高校合并和专业调整,使我国蚕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蚕学专业年招生人数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4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50人左右,毕业生真正进入蚕桑生产推广部门工作的就更少。
  6.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养蚕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意识的淡薄,大量污染企业迁移到蚕桑主产地区农村,对蚕桑生产造成重大危害。近年来新型高效农业的不断推出和不当使用,不仅影响了养蚕生产布局,而且经常造成粮桑混作地区养蚕尤其是秋蚕期大面积中毒事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江浙等优质原料茧基地的发展。
  四、江苏蚕桑生产发展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一) 坚持建设我国一流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信念不动摇
  1. 江苏蚕丝业攸关我国整个茧丝绸行业的发展
  江浙两省是目前我国优质茧丝的主要生产基地,代表了我国茧丝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最高水平,高品位茧丝生产占有率达到80%-90%。从生态条件分析,滇北、滇西、川西、陕南、皖中等少数地区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优质茧基地,但尚需时日,至少短期(10年)内难以具备全面接替苏浙两省优质茧基地的能力。江浙两省尤其是江苏省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际丝绸业的命运,江苏蚕丝业界必须有这样的高度认识和责任心。
  2. 制定蚕桑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稳固提高苏中、大力开发苏北,确保江苏蚕业长期稳定
  苏中是我国优质茧丝的最主要生产基地,东台、海安等县市已经成为仅有的全区域大批量生产5A级生丝及其原料茧的先进典型,茧丝绸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富民强县、启动工业化步伐作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形成的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国蚕丝业界学习模仿的榜样,是我们的骄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产业间竞争压力已经开始压迫这些区域的蚕桑业的稳固与发展。各级政府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蚕丝产业,动用各种政策与经济手段支持蚕桑基地改造与建设,提高蚕桑基地的设施条件水平。在市场突变的特殊时期,政府应该对产业实行适当的扶持与保护。企业与蚕业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苏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完全满足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要求,徐州、宿迁等地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蚕桑基地与企业。省级蚕业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实现政府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大力发展苏北优质蚕丝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打造蚕茧优势产业带,为江苏蚕丝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要科学制定关键发展措施和政策,利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力量,鼓励苏南、苏中的优势龙头企业到苏北发展原料茧基地和蚕茧收购加工企业,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群和优势产业带。
  (二)正确面对产业环境新变化,努力实现新发展
  1.用差异化竞争应对“东桑西移”的挑战
  江苏蚕丝业的今后的发展,从行业内竞争的角度看,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东桑西移”的顺利实施后,来自于西部地区的竞争。与苏浙鲁等东部蚕区相比,西部蚕区虽然仍然存在茧丝品质低,后加工增值能力弱等劣势,但大都具有如下的若干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单位面积产茧量高,产值高,收入期望值低;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丝厂资金周转快,规避风险容易。
  因此,江苏蚕桑必须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提高优质茧丝品质等级为第一目标,科学选用蚕、桑品种与技术,合理制定和实施优茧优价收购政策,充分利用生丝等级溢价返利蚕农,形成蚕农与蚕茧收购加工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够保持江苏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地位。
  2. 用科技进步应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挑战
  1998-2005年,江苏省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由增长幅度达到66.84%,年均增长7.59%,城镇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31.5%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71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随着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深化改革,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迁移将得到更大的促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桑 蚕茧 蚕丝 生产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