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的“盐源模式”


  “积蓄4万元,政府协调贷款7万元,政府补助3万元,修新房、搞装修、买家具等一共花了14万元左右。”木邦营村村民则史伙激动地说,“有政府的规划和补助,我的房子才能建得这样漂亮啊。”

  村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换句话说,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盐源的做法是,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资金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集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风貌打造等方面。

  除此以外,建立“政府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政府协调贷款一点”的筹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政府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一个典型例子:在木邦营彝族特色新村和大堰沟生态田园民居建设过程中,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百万资金,“撬动”3000多万元民间资金的投入,有效解决资金难题。

  “大堰沟村生态田园民居的设计方案"土洋结合",我们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送到省上评审,反复修改过七八次。”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规划科科长马正安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木邦营新村在全州首创“前庭后院”,并尊重彝族传统习惯,设计了“三锅庄”火塘。

  正是由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今年,盐源广大农民都把村建设当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件好事,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42个新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产业支撑 过上幸福新生活

  10月26日,杜国权搬进生态田园新居。住进新房后,杜国权脸上常常挂着微笑。

  “修新房、装修、买家具家电大概用了35万元左右。今年苹果价格好,加上花椒收入,大概有25万元上下。”杜国权笑着说,这点收入在大堰沟村不算多,最多的一家有80多万元。

  据李发太介绍,全村在巩固苹果、花椒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园生态鸡、巨星海椒、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新兴产业。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上万元。

  “建新房不等于建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收入增加,没有观念更新、素质提升,村建设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盐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这样的观念,村建设要避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人”。

  在村建设规划之初,盐源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坚持产业支撑,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规划建设木邦营新村之初,盐源县充分结合实际,确定以马铃薯产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花椒、核桃、生猪养殖等辅导产业,不仅让农民住进新房,而且还让他们能稳定、能增收、能致富。

  “木邦营村去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量5440万斤,产值380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200元。”棉桠乡党委书记罗智慧说,今年,木邦营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产业支撑效益得到显现。

  盐源县农科局局长张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助农增收效益明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92元,同比增加669元。

  建设村的“落脚点”是什么?周乃祥直言:“村建设,房是表象,人是实质。要以房屋改造带动环境改造,促成观念转变、素质提升,要把改造"传统民居"的普通工作升华到改造"传统农民"的革命性工程。”

  润盐大地,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性变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花椒 基础设施建设 马铃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