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的“盐源模式”


  今年54岁的李加发感慨万千,近二十年变化不大的家乡,一年多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柏油路进村入户,村里有了篮球场,一栋栋“别墅”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苹果林中,气派而优雅。

  “我的轿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李加发居住的大堰沟村9组,是盐源县新村建设的示范点。深秋时节,漫步于充满浓郁生态田园气息的大堰沟村,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清香。

  2009年以来,盐源通过木邦营村、大堰沟村等新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村建设。

  “农业是我们立县之本。农业兴,农村兴,生活新,农民新”。盐源县委书记周乃祥充满感情地说,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培育民为总抓手,着力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捆绑投入、产业支撑,推动新村建设,着力建设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开局。

  盐源经济社会发展看点很多,但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广袤的农村

  本报记者 蒋映春 曾成绪

  政府引导 加快村建设步伐

  有人说,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厨房。

  汽车在卫城镇乡间柏油路上穿行。苍翠的苹果林,清亮的山泉水,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好一派田园风光。

  走进木邦营新村的农家小院。院里干净整洁,前庭一角有自来水管,后院有畜圈,有沼气池。农家小园设计别致,厕在室内,有水冲洗。

  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盐源农村展现出的新景,和谐宜人,别有一番意韵。

  变化源于2009年,盐源县委积极跟进省州委部署,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整合力量,完善机构,启动实施村建设。

  然而,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村如何建?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规模空前的“民情大调查”找到了答案: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捆绑投入;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这四个原则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包揽。”盐源县副县长宁建国说。

  过去,在盐源的一些农村,不少农民或外出务工,或发展支柱产业,实现了增收,建新房成为农民的现实需求。于是,新房建设没有规划,没有章法,或大多雷同,或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现在,盐源的新村规划建设颇具特色。“实行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地建设新居。”盐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局长伍华说,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以供农民根据经济实力自行选择。

  在推进村建设过程中,盐源县逐渐形成“四个坚持四个避免”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避免“大包揽”;坚持群众主体,避免“等靠要”;坚持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坚持产业支撑,避免“空壳村”。

  群众主体 积极要求建新村

  “水、电、路,还有村民活动中心,政府都帮忙解决了,剩下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新房自己建。”去年9月,听说政府出钱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堰沟村村民李崇贵毫不犹豫贷款10万元,开始建新房。

  “起初,大堰沟村不在全县新村建设示范村的名单中。”大堰沟村支部书记李发太感言,“在搞新村建设的9组,有些家庭单是苹果收入就二三十万元。全村农民富裕了,才有主动要求搞新村建设的想法。”

  2010年5月,大堰沟村9组51户村民向县委、县政府“联名上书”,主动请缨自发建新村。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和规划设计,最终,盐源县创新确立“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以田园民居为特色、以新风新貌为灵魂”的大堰沟新村建设思路。

  为调动大堰沟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热情,盐源县创新实施了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农民自主参与、自筹资金、自主管理的“二统三自”模式。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新村建好。盐源县坚持群众主体,触动了农民“兴奋点”,激发出农民建新村的“原动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花椒 基础设施建设 马铃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