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巴州新农村建设让农牧民享致富美景


  菌棚林立、果香烟茂的特色农业,畅通快捷、连接市场的信息服务,高楼林立、绿树环绕的新型农村社区……5年来,自治州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抓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村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年均增长8.9%。村村通公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东风工程建设等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村建设扎实推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4亿元,较“十五”末增加47.73亿元,年均增长18.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90元,较“十五”末增加4622元,年均增长15.81%,较“十五”增速加快5.1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量、增幅都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1、“退白扩红”红色产业闯出富民之路

  2011年,巴州“退白扩红”迎来了红色产业大发展的新时期。全州40多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890元,比上年增加1768元。巴州地域辽阔,所辖8县1市水土资源各具特色,各县市政府部门因地制宜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坚持“退白扩红”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靠优质高效农业闯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博湖县水土条件极其适合工业番茄和辣椒的种植,经过几次调整,现在该县的“红色产业”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万亩,占当地播种面积的8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705元中,来自“红色产业”的收入就达2310元以上。2010年全县6.5万亩加工番茄和4.8万多亩辣椒,帮助2.8万农民实现2300多元的人均红色产业纯收入。

  如今巴州的各县市像博湖县一样,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导特色产业。巴州以库尔勒为主形成了41.7万亩的香梨生产基地,以若羌、且末为主形成了30万亩的红枣生产基地,以焉耆、和硕、和静为主形成了16万亩的葡萄生产基地,以轮台为主形成了26.52万亩的杏子生产基地,以北四县为主形成了25万亩的工业番茄和15.6万亩的辣椒、6万亩甜菜的生产基地,环博斯腾湖形成了60万亩的芦苇生产基地和5400公顷的水产养殖基地,香梨、红枣、番茄、辣椒、葡萄五大特色林果红色产业,让巴州的农民闯出了富民致富之路。

  2、积极打造农民增收的现代“引擎”

  “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购买生产投入品、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让库尔勒金桥香梨专业合作社社员尝到真正的“甜头”。该合作社每年都会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给社员“上课”,现场讲授香梨生产技术和各种无公害防治措施并实施示范推广。据悉,像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为全州六成以上农民铺就了脱贫致富路。

  五年来,巴州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首先是降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门槛,社员人数由原规定100户以上降低到30户以上,登记注册时间由2年以上降低到1.5年以上;其次是扶持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扶持资金由最高限额90万元,提高到140万元。截至2010年底,巴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438家,农民成员总数达到3万多人,带动农户近6.2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2%。巴州的农村合作社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近几年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合作社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已涵盖杏子、棉花、香梨、蔬菜、果园鸡养殖、牛羊养殖、生猪养殖、农机服务等产业。

  据统计,巴州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州农民平均收入30%以上。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总值达1.24亿元。

  3、浓郁书香醉农家 文艺之花遍地开

  曾几何时,图书馆、阅览室只是城市或机关单位的设施,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们徜徉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有谁会想到,如今在巴州的各乡村,农牧民不出村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喜爱的电影,身在偏远山区也同样可以看电视、听广播,一脉文化书香飘田野成为村建设的一道风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产基地 辣椒 番茄 葡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