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十一五”牡丹江新农村建设步伐扎实迈进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牡丹江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为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村建设步伐扎实迈进。

  一、农民收入更加丰厚

  “十一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各项惠农政策陆续出台。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各类种养补贴出台、“合”广泛覆盖,“保”开展试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农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高了保证与动力。2010年,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9363元,比2005年增加5278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0%。2010年,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07元,比 2005年增加2545元,是2005年的2.0倍,年均增长14.4%。“十一五”时期成为农村收入和消费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期”。

  二、消费结构日趋优化

  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牡丹江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喜人变化,吃的比重下降,穿、用的比重基本稳定,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支出的比重普遍上升,消费由生活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一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增速超过生存型消费。2010年,基本生存资料中的人均食品和衣着支出水平比2005年增长99.6%,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支出增加更快,分别比2005年增长123.2%和120.5%。

  二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比重为10.8%,比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改善居住条件,追求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消费热点。

  三是货币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农村居民在货币收入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商品性消费增加,家庭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牡丹江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额,由2005年的人均2419元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4882元,增长101.8%。

  三、饮食更加健康

  2010年,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为1839元,比2005年增加884元,年均增长14.0%,其中现金支出1599元,比 2005年增长1.1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4%,比2005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更加注重膳食的合理搭配,饮食卫生观念逐渐进入农村家庭。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的增幅明显低于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从食物消费量看,粮食消费量略有增加,2010年人均消费粮食 198.1公斤,比2005年增长11.9%;猪、牛、羊等肉禽人均消费18.8公斤,比2005年增长19.0%;动植物油产品消费11.1公斤,比 2005年增长31.8%,蔬菜及菜制品75.2公斤,与2005年基本持平,奶、蛋及其制品11.4公斤,比2005年增长9.6%;瓜果类消费 34.4公斤,比2005年增长30.8%;豆制品消费比2005年增长近两倍。食品消费水平和质量改善,饮食结构更趋合理。

  四、衣着消费更趋时尚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衣着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衣着消费基本实现了成衣化和时尚化,说明了农民衣着消费更注重时尚、美观。农村居民衣着支出额不断增加。2010年,牡丹江市农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为525元,比2005年增加295元,增长128.3%。其中,人均购买服装类支出350元,占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66.7%;鞋类支出138元,占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26.3%。

  五、居住环境更为舒适

  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新一轮改善居住质量的住房投资开始成为农户生活投资的重点。2010年,牡丹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类消费支出为895元,比2005年增长83.1%。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选择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农村新建住房也大多设施齐全,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在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由2005年的7163元提高到2010年的 15373元。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施的户数、有空调或暖气设施的户数均有所提高,家庭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学杂费 粮食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收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