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绵竹:乡村旅游震后生机依然


      近日,四川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合发文,授予全省17个县(市、区)首批"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称号,绵竹市位列其中,德阳仅绵竹市荣获此殊荣。

     温泉疗养、棚花村年画景观走廊、九龙旅游小城镇、江苏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近30公里的沿山公路亮点多多,风光无限。绵竹沿山,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生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立足整合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等要素,大力开发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力打造以绵竹年画村、沿山乡村旅游精品带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动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节庆活动的强势助推,绵竹市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年画的开发、制作、销售,村民投资开办农家乐和主动参与年画制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007年,绵竹市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震前,绵竹市先后对沿山和孝德年画村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通过规划和品牌的营造,使乡村旅游形成特色,形成规模,使乡村旅游走上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绵竹沿山对外知名度的提高,旅游发展一片兴旺,不仅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实现了乡村和谐,直接带动了整个绵竹旅游产业的发展。震后,全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受到了损毁,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结合灾后重建工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帮助村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先导产业,并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列入了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灾后重建规划。

    根据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结合客观实际,绵竹市及时调整了灾后重建旅游项目中期规划。先后启动了年画村、清泉村、棚花村三大旅游村庄规划,沿山乡村旅游产业带修建性详规、九顶山风景名胜区总规、汉旺地震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等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沿山乡村旅游游人集散中心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打破了沿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散"的现状;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林业、体育、水利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开展了沿山产业总体规划、绵竹市马尾河滨水空间规划、民主巷及茶盘街历史文化街区详规、云湖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河景区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工作的及时开展为争取重建资金、指导绵竹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推动乡村旅游加速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在灾后乡村旅游重建中,市委、市政府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一是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和乡村旅游发展,将绵竹市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纳入到第1、2批建设项目中优先安排,尤其在对沿山乡村旅游游人接待中心、年画村、年画传习所、现代观光农业园等重点项目在立项、规划、选址、资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统筹乡村旅游线路涵盖的镇乡共同发展,在第一时间修复完善了沿山乡村旅游公路和沿山乡村旅游带内游览道路,并以沿山公路为轴,将汉旺、九龙、遵道、土门、广济5个重点乡村旅游镇乡共计50余平方公里进行重新规划,全面整合沿山乡村旅游带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镇村风貌等资源,提出了把沿山乡村旅游带打造成为"东方的阿尔卑斯"的目标,以带动整个绵竹市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统筹城镇建设和乡村旅游内涵,在江苏省的援助下,修建了九龙旅游小城镇水街建设项目、孝德旅游小城镇苏州水街和射箭台绵竹年画村,将城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在解决村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帮助村民恢复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修建了棚花村年画传习所,以年画为载体,深度打造遵道棚花村年画景观走廊;建设了江苏省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用乡村旅游的方式展示高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市恢复农家乐、乡村酒店300余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进展情况 科学发展观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