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河北临西万庄村:和谐在这里延伸


       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是冀南平原的一个传统小村庄。2006年初,一座占地30余亩,投资3200多万元的巨大工程--万和宫开始建设,继而,以弘扬和谐文化为己任,以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为目标的二三期工程相继铺开。然而,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竟然是由一位民营企业家王殿明一手策划与设计的。一时间"万和宫"、"万庄"、"王殿明"……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曾讲到:"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成为燕赵大地上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万庄现象'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


       党的十七大在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人的热切愿望。同时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缶鼓乐,一场传统色彩浓郁的"和"文化表演让世人叹为观止,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和"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一位叫王殿明的万庄人,他对和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认同感。他深深地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使命。

      王殿明曾是一位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后,筹措两亿元跻身教育产业,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企业家。2007年,他怀着不忘乡土、回报乡亲的感恩之情,斥资3200多万元,在自己的家乡建成了一座占地30余亩的中国首座万和宫。从此,万庄人以弘扬和谐文化为己任,他们在王殿明的带领下,积极模范践行"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的使者"。努力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村的目标。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万庄悄然兴起的"和文化"令万庄人引以为荣的同时,也使这个寂静的小村庄逐渐走向热闹和繁华。万和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学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以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万庄现象"!不知何时,万庄早已被人们赞誉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和"的使者王殿明

      王殿明,一位从万庄村走出来的军人,退休之前一直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儿时在农村的贫苦生活和父亲的乐善好施培养了他关心他人、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上世纪90年代,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36人,累计15.6万元,这些学生分布在安徽砀山、河北赞皇、灵寿、临西等地。从部队退休后,王殿明成功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他仍不忘帮助别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多次慷慨的帮助同事、朋友和战友,累计62.5万元。为了回报家乡父老,王殿明给老家农村打自来水井,安装管道,使家家用上自来水,并修路、硬化路面,方便了村民出行,累计近30万元。他还多次捐助善款用于救灾,累计6万多元。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生活教会了我们选择,使我们懂得了"取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王殿明谈起了他投资建设的"万和宫",以及他所宣扬和践行的"和"文化……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终极价值之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为贵"等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漫漫人生,我们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曾无数次的受到亲人、朋友,还有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每个人都曾为他人的关爱而感动。王殿明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往事:"儿时,一个上门乞讨的老人来到王家宅前,老娘把仅有的半块窝头送他,后进门的老爹见状,追上去补送半片咸菜……"儿时的场景,让"和"字深深的扎进了王殿明的内心。他继承父母的乐善好施,长存感恩之心……他说,自己曾是一个军人,现在是一个商人,一路走来,他领悟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起初他希望用"合"字解决一些问题,后来才感悟到另一种境界,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态农业 玫瑰 载体 平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