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山川披绿装 致富路径多


  蒙蒙秋雨中,层叠起伏的黄土高坡云雾缭绕,满目的林草仿佛为大地铺上了绿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人们都很难将眼前孕育着丰收的绿色海洋与多年前荒山秃岭的陕北高原相联系。

  近年来延安坚持走退耕还林发展之路,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使延安逐步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退耕还林见成效

  说起退耕还林,延安市吴起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

  10年前记者初次来到这里采访,只能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峁因为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为了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1998年起,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绿色行动,并确立了“建设集约高效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发展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国家的退耕还林决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当年全县一次性淘汰出栏劣质土山羊238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的先河。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吴起又提出“退耕一步到位”和“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的奋斗目标。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成为全国退耕最早、还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

  10年前,尽管家里有110多亩耕地,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李志耀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孩子上学、家人看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加之靠天吃饭,粮食收成也没有保障。自从家里98亩退耕地列入国家补助后,一家7口人一年能领到补助1.6万元。“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心里可高兴了,也多亏了这些钱,后来的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李志耀说。现在他家买了两台装载机出租到城里工地,一年少说能收入20万元,儿子买了汽车在城里跑出租,再加上种植沙棘果与蔬菜,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了。

  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介绍,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后,吴起县10多万农民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12.9亿元,农民户均领取补助5.6万元,人均领取12230.6元。

  吴起的率先创新和试验,为延安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9至2004年期间,延安市每年退耕100万亩。一系列奖励、补偿政策激励着广大群众以空前的热情投身生态建设之中。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护措施齐头并举,实施综合治理。针对陕北黄土高原沟道密布、山峁相连和植被稀疏的自然地理特点,延安确定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梁峁沟坡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策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人工营造与天然封育相结合,积极培育保护黄土高原的自然恢复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延安市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同时,一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地上大量栽植苹果、红枣、核桃等经济林或经济生态兼用树种,努力提升退耕还林收益。仅新建苹果园面积就达92万亩,累计达到235.7万亩,年产值达到35亿元;建设蔬菜大棚8.2万座,年产值达7.38亿元。如今,宝塔区和安塞县的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等都已成为退耕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国家补助政策的切实落实使这项生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同时,随着近年来延安石油、煤炭能源工业的壮大,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扶持力度,为退耕还林后的农村产业转型提供了资金保障。

  10年间,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88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2万亩,荒山造林371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延安市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57.9%。主要河流年平均含沙量下降了8个百分点;年径流量增加了100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北京林业大学在延安检测的结果显示,当地土壤年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

  多措并举保证农民增收

  2008年,国家林业局西北设计院对延安市2003年以前第一周期政策补助到期的近17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阶段性验收结果显示,面积保存、档案建设、抚育管护等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为99.9%,有半数以上的县相关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 林分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