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秋的同宝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蓝天白云下低头觅食,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牧民的脸上。作为全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村,半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观,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帮扶解困、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推动了新牧区和和谐社会建设。牧民们说:“这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结果。”事实表明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在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调整结构谋发展
同宝村是一个纯牧业村,草场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于生存的基础。曾几何时,大家把致富的途径放在多养牲畜上,这样一来,群众的收入上去了,草场的压力增加了、草质下降了,而且草场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时,
有群众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考虑眼前还是着眼长远,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通过多次的争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走科学养畜的发展路子。
说干就干。村支部立足幸福滩地区高山草甸的优质牧草和适宜养殖牦牛的地理环境,提出“减羊强牛”的发展措施,即减少绵羊数量,大力发展牦牛养殖,通过牦牛提纯复壮,优化牦牛个体生产性能,把减羊减少的收入,从牦牛提纯复壮和提高牦牛母畜比例来弥补,达到既保证群众收入,又有效减轻草场压力的目的。党支部书记夸什才介绍,该地区的羊数要从16000只,减少到8000只,3600头牦牛母畜比例从原来的73%提高到85%。而且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从大通、玉树等地引进含1/2野血牦牛种公牛1000头。根据海滩地区草场沙化严重的实际和紧靠沙岛、白佛寺景点的优势,提出“减牛强羊”和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措施,即减少牛的数量,大力发展藏系羊本品种选育,以提高母畜比例为主要手段,加快牲畜周转,并发展羔羊经济,暖棚经济,在保证群众收入的前提下,减轻草场压力,同时组织引导群众通过参与旅游业,弥补减牛减少的收入。
保护生态谋长远
“过载放牧,破坏草山,是在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夸什才说起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中群众形成的共识时,这样说道。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同宝村的群众要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畜牧业中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的路子,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难题。他们积极推行划区轮牧,草场围栏建设与划区轮牧饲养配套,使草场得到修养生息,增强草场自然恢复能力,确保草场不退化不沙化。同时,他们发展“暖棚经济”、“羔羊经济”,加快牲畜周转,既增加收入又减轻草场压力。去年全村出售牲畜16595头只,商品率达到39.4%。今年到目前,出售牲畜11200头只,其中羔羊1800只,育肥贩运牲畜5680头只。牧民群众逐渐形成了“精养优饲”的新理念,克服了“惜售”的老观念,增强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再饲养“长寿”畜。在此基础上,利用整治村容村貌之机,由村“两委”成员带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草场治理,拆除旧棚圈、破损垡墙和其他乱搭乱建建筑上万平方米,拣拾垃圾10余吨。另外,还完成草场灭治地上鼠1.2万亩,高山柳灭虫3万亩,植树造林0.2万亩。村主任达仁青说:“草场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现在着力在牲畜的优良品种上大做文章,饲养生长发育快、产肉率高的牲畜,这样既保护了草场,又增加了收入。”
扶贫帮困解民忧
为了给妻子治病,卖完了牲畜的鲁小青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年村上的扶贫帮困协会,给他家借了103只生产母羊。三年时间内,这103只生产母羊,所产的羔羊归他,所产的羊毛归他,三年后只要他归还这103只生产母羊就行。这是今年该村学习实践活动中成立的扶贫帮困协会,为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实实在在的举措。村党总支为了彻底解决以往“今年扶,明年返,后年回到原模样”的状况,积极探索滚动扶贫的新路子,成立了以党员为主体、部分老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参加的扶贫帮困协会,每个会员力所能及捐献出2至3只生产母羊,然后统一借给贫困户。三年之后,贫困户只归还生产母羊,所产的羔羊、羊毛归贫困户。目前,协会已捐出生产母畜205只,定点帮扶2户。今年3月初的一天,因受大风恶劣天气的影响,牧民尕拉科的49只瘦弱羊被其它羊踩踏致死,刚刚脱贫的尕拉科一家又陷入了困境。村党总支又发动广大党员和群众为尕拉科捐款捐物,不到半天时间,大家踊跃为他家捐羊65只,捐牛3头,捐款300元。像这样的献爱心活动,村里已组织了近十次,累计捐牲畜69头、捐款3000多元。该村推行的这种“以羊繁羊,定户帮扶,二年脱贫,三年致富”的扶贫模式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既显著增强了扶贫帮困的效果,又有效推动了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12/10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