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美丽乡村的美丽故事


        大田街道大田刘村地处我市东城区,位于甬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北出口,34、75省道交叉穿过其村。全村597户,1852人,短短5年时间,村子从零开始,实现了质的飞跃,仅2008年,村域企业达到40家,产值3亿多元;村集体收入8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210元,还通过村庄整治改变村容村貌,以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拥有大田板龙、骨牌锣鼓、民歌《杜鹃鸟》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也获得省级文明村和台州市级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建新标房,挖到村子发展“第一桶金”
        5年前的大田刘村,村集体经济还是零,村民还是跟以往一样,以种植水稻为生,生活比较艰苦。穷则思变。
        2003年,我市正进行着城市东扩。村干部与村民们看到了机会,他们一起分析村里的现状,又算了这么一笔账:全村804亩土地,人均不到5分田。而这800余亩土地接近一半是抛荒田,还有一半以种经济作物为主。即使这些田全部种粮食,乐观计算,每亩净收入达到500元,800余亩的总收入也只有40万元,摊到村民身上每人只不过200元。
        当年,第一批的6个生产队共300亩土地统一交到了村里,拿到了每年每亩1000元的补贴。
        第二年,他们就投资建设标准厂房3.2万平方米,当年该村在标准厂房出租这一项上就获得了220多万元。
        挖到了“第一桶金”,将这笔钱直接分给村民?
        “养鸡生蛋”,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能才是出路,这是他们的共识。一番努力,他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出让土地——建标准厂房——出租——再扩建标准厂房——再出租”的发展经济之路。
        经过 5年的运作,该村固定资产已达到1.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千余元,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元。

        画新蓝图,“农把式”过上高品质生活
        村集体经济走出低谷,但村里还是一片脏乱差,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身泥,土堆、粪堆、石头垛,随处可见。
        于是,村“两委”决定拿出部分积蓄,给村里来个大变样,让村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2008年,大田刘村以村建设为契机,投资600万元,完成排污排水、道路路面硬化以及村主要干道的绿化,并在村里专门列出了一个新小区,为应得未给的村民落实了206套房屋。
        目前,村里还计划建一幢19层高楼,让村民拆掉小屋住大楼,在乡下也能享受城里人的住房条件。
        如今,你再到大田刘村转转,村里楼房林立,错落有序,房前屋后,树木成荫,穿村而过的水泥路更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让人看了羡慕不已。

        施“文化肥”,田间地头展农民新风貌
        勤劳的大田刘人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新房子,每年能拿村里的分红,一年的房租收入也很可观,想干活时还可就近到村里的厂子里上班,但好像还缺点什么?
        反复思量后,村里从“文化”上打起了主意,2006年以来,大田刘村陆续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刘氏祠堂,建成一个文化大广场,设计成为未来村民室外休闲、娱乐、学习的“文化大院”;设置了农业陈列室,把原先的生产、生活用品一一陈列起来,开了个大田刘村的小型博物馆,让可能不再下地种田的子孙后代看看,忆苦思甜。
        如今,村里拥有了板龙队、乒乓球队、舞狮队、锣鼓队、排舞队等(文体)组织机构一共18个,文艺队伍达到600多人;拥有大田板龙、骨牌锣鼓、民歌《杜鹃鸟》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更是大胆创新民族民间文化,打造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品牌,自创了道情《颂大田板龙》、戏曲《西湖山水》、哑剧《全民健身》等获奖作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杜鹃 经济作物 排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