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瑜是永丰县坑田镇渝洲村村民,今年刚满40岁。从2003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帮扶下,他和妻子艰苦创业、勤奋劳动,靠养猪发家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刘绍瑜夫妻俩既是经营者又是劳动力,一个管养殖,一个忙销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上在当地聘请的7个村民,把一个养猪场搞得红红火火,算算账,年纯收入达二三十万元。现在,刘绍瑜盖起了四层楼的小别墅,添置了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2007年底还花了二十多万元买了辆私家车,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旮旯里走出的百万富翁。
刘绍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老练、精明、自信、有头脑且非常热心。几年来,他凭借其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不仅发家致富,而且成了全镇致富带头人、县人大代表。从他开始养猪到现在当老板,虽然没有亏过本,但创业道路充满了艰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绍瑜还在永丰县广福建材公司上班,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家庭生计,他种过辣椒,贩卖过农药、化肥,运过木材,一直都没有起色,生活也没有得到改善。一个偶然的机会,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养猪发家的消息,刘绍瑜改变了过去“穷养猪、富读书”传统观念,萌生了发展养猪的想法。起初,他在老院子里养猪,从养10多头到40多头,收入在1万元徘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价也水涨船高,2003年,刘绍瑜克服资金不足、银行贷款难等难题,起早摸黑自己挖土挑石,建了两个新猪舍,生猪存栏300多头,出栏1000多头,当年纯收入10万元。尝到甜头的刘绍瑜第二年便从公司辞职,专心当起了“猪倌”。
为什么要养猪,用刘绍瑜的话说,靠种地改变不了贫穷,因地处郊区,一口人一亩半地,除去种子、化肥、人工等支出,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信念就是:穷则思变,要发家就得干。
养猪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刘绍瑜成功了,一条最关键的经验就是,认准的路,就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2005年4月猪价开始下滑,一直持续到2006年8月,在这一年多里,养猪行业普遍亏本,面对低迷的猪价,大多数养猪户难以支撑。当时,刘绍瑜也曾想过放弃,但如果放弃,所有投入就血本无归。于是,他频繁跑市场、做调研,了解生猪价格信息和动态,认识到生猪价格有一个时起时伏的周期,在低迷期后会迎来一个回升期。据此,他对生猪市场行情作出了科学判断,认为猪价一定会回升,坚定了度过猪价低迷期的信念。果然,2006年10月猪价开始回升,他的猪场当年获利20多万元。由于猪价回升,良种猪场的二元母猪、商品仔猪成了县内外养猪场的抢手货,一些养猪户提前预定、预付猪款购买猪种,养猪效益进一步提高,在生猪市场红火的2007、2008年,刘绍瑜获利50多万元。
在养殖上,刘绍瑜日积月累,边学边干,逐渐摸索出一套养殖方法,从饲养管理到防病治病样样全能。技术是他成功的最大资本,加之政府扶持养殖大户,自身又有良好的信誉,是当地信用社的黄金客户,拿一个身份证就可办贷款,不受额度限制。由于政府扶持,刘绍瑜花两年的时间对原猪舍进行改扩建,目前已建成7栋高标准的猪舍,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并添置成套的饲养设备,使饲养程序达到自动化管理,现存栏猪1000多头,年出栏猪3000头以上。
刘绍瑜的头脑活就活在养殖品种上,生猪挣钱养生猪,猪仔挣钱养猪仔,都挣钱就全养。一个靠自繁自养的养殖场能发展到现在,主要靠规模,没有规模不行,的确是这样,从开始小规模饲养到大规模饲养,从年收入也可看出,1999—2002年年收入1万元、2003—2005年年收入10万元、2006—2008年年收入达20多万元。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递增,规模养殖、灵活掌握市场是刘绍瑜成功的法宝。
经过近十年的风风雨雨,刘绍瑜富了,但他那颗热心,始终没有忘记乡邻,只要养殖户有困难,他都帮助,有时别人缺钱,他没有,他就主动跑银行,帮助借贷。村里需要出钱出力的,他更是当仁不让。刘绍瑜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他申请的总投资100多万元的大型沼气池项目已经获得中央、省里的批准,国家财政将支付90多万元。该项目总容量为1000立方米,建成后,预计可日处理猪场污水100多吨,年产沼气10万立方米,足以保证全村生活用气。届时,全村生猪养殖集中到后山,实现人畜分离,发展“猪—气—菜”循环农业,既生态又环保,仅此一项户均年获利上千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09/10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