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枣庄电力建设六十年:从无电到电气化村


        中新山东网枣庄9月24日电(记者闫锋通讯员于绍迎)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刘庄村,是一个拥有4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昔日,这个祖辈靠种地生存的村庄,如今,都靠电发了家,不仅成了十里八村的富裕村,而且还成了电气化村和枣庄市第一农村集抄试点村。金秋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了西集镇进行了“访电”。

        “1982年前,西集镇只有一条6千伏的线路,只有三、四个工厂,用上了电的村庄只有三分一,每月用电只有3万多度。”今年54岁的枣庄山亭供电部西集供电所所长王国运,自1989年以来,先后三进西集供电所,担任所长,说起西集的用电,他至今记忆犹新,“目前,全镇已拥有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9条171公里,企业专用变压器达到了117台,月用电量260多万度。”

        说起刘庄村的用电史,与电打了35年交道、干了20年供电所长的王国运亲身经历了这个村从无电到有电,从计划用电到市场用电全过程发展巨变。

        “刘庄村是1975年通电的,没通电前,村民都是用油灯照明,靠种地生活,那时乡镇叫人民公社,村叫大队,村民叫社员,西集共有33个大队,刘庄是西集第三个用上电的村庄,线杆全部是石头棒和木杆,导线很细。那是一条线路只有一块电表,村民用电以支光收费,全是15支光的灯泡,每户每月只收1毛多钱,怕有些村民偷电,就用盖上大队公章的纸作为封条,在灯泡的连接点处用浆糊封上,这些用上电的村民,只有家里遇到红白事时,才准许用25支光的灯泡。通电时,全村只有几十户条件好的村民用上了电灯,改革开放后,一少部分村民逐步用上了电灯。1985年,村里对用电设备进行了改造,把石头和木头电杆换成了6米和8米的水泥电杆,村民家里都用上了电灯,取消了支光收费,实行了电度表计量收费,三五家共用一块电表。当时因村庄大,线号小,线路长,设备差,电压低,有点风吹草动就停电,遇上刮风下雨天就跳闸,有时一连多天都送不上。”

        “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后,供电所又组织人员对该村进行了彻底整改,更换了电杆、导线和配电设备,新建了配电楼,统一安装了电表箱和联户表,提高了安全系数和用电可靠性,使村民用上了明白点,放心电、安全电。”

        “进入新世纪以后,刘庄村经济发展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村民靠电挣起了大钱,有的建起了木材、钢材等加工厂,有的搞起了养殖、开了商店,电视、电扇、洗衣机一天天增多,使村内用电负荷巨增,在对村用变压器多次进行增容更换后,仍旧满足不了村民用电需求,只好又建了一座配电室,新上了一台变压器和配电设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村的实施,村里的厂房不断扩建增加、村民家中电器设备不断增多,村民用电负荷出现了新高。2008年9月份,刘庄村搭上了电器化建设的快车,供电部门先后投资,对村内的高低压用电线路及配电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改造,建起了西集第一个电气化村,后来又投入资金,在全村安装了微机集抄设备,成了枣庄市第一个农村集抄试点村。”

        刘庄村的用电巨变,吸引着笔者,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笔者来到了该村,一进村口,大路两侧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引人注目,一个个在加工厂、饭店、超市紧密相连,笔者走到了路边的一家个体钢材加工厂,便和李建华聊了起来。

        “我从20多岁就开始在外打工,自己也多次想筹集一点钱,开个加工厂,做点生意,可看着村里三天两头的停电,就一次次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我不甘心。2000年,我东借西筹,建了这个加工厂,设备安好后,麻烦也来了,因厂子离村庄远,电压偏低,生产一会就停电,每次找到供电所,所里的人都说,线号细,线路长,电压低,刚开始,我也不懂这些,就把厂里的线路换成了新的,可换了四五次,还是不管用,不是烧坏电表,就是烧坏电机,为这事,我和妻子整天吵架,她老实抱怨我建了这个倒霉的厂,不但挣不了钱,还欠下了那么多的债。”今年46岁的村民李建华向我们讲述着他的苦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点村 多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