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海南海口玉沙村:从“城中村”到“新地王”


  林立的塔吊,轰鸣的机器,穿梭的工程车,繁忙的工地……站在海口市玉沙路北段,无论是近距离观察已经具备雏形的金玉广场,还是眺望远处的几栋高楼,如果不去翻找历史,你根本不会想到,就在两年之前,这里还曾是一个聚集着1400多户人家,以及万余外来人口的城中村。

  在拆迁改造之前,这个村落一直被形容为海口的“伤疤”,而仅仅在拆迁改造启动后不久的2008年的一次土地拍卖会上,它就以令人乍舌的价格成为房地产商们追逐的新地王,他们看中的是玉沙村的未来——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海口最有特色、最具人气和繁华度的休闲商务区。


  从城中村到新地王这一艰难转变的背后,是海口期望整个城市同城中村一起蜕变的急切心情。


  “城市的伤疤”

  

  据史载,玉沙村始于明代,村前沙滩绵延,因其沙如玉,故得名“玉沙村”。30年前,这里依然濒临大海,后来,由于海口不断地填海造陆,玉沙村慢慢地远离海岸线,逐渐被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楼所包围和淹没。


  未拆迁改造前的玉沙村北临滨海大道,与万绿园隔路相望,东接玉沙路,西通明珠路,南邻繁华国贸区,周围现代建筑林立,商贸发达,是海口最大、最典型的城中村。由于初建时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着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诸多缺陷。同时,由于玉沙村民收入以出租房屋为主,居住情况复杂混乱,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玉沙村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了海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由于上述现象,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城市“伤疤”。有媒体如此描述它:“周围高级酒店、写字楼林立,只是村里却是另一番模样,与周边街区格格不入:房屋老旧危房多;路巷狭小、电线乱拉,消防隐患突出;管理混乱,不法活动猖獗。每次严打,这里都是重点。”


  城市规划者则认为,玉沙村“严重地影响了国贸片区的建设规划、功能统一完善和品位提升。”


  但话说回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是用怎样的眼光看待玉沙村,但居住在村里的人,不管是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谋生者,都很少理会,而是在自己的村庄里,在悠闲二舒适的时光里自得其乐。

10余年拆迁难题一朝解


  其实早在1992年,玉沙村的改造就提上日程。当年,海口市政府提出的玉沙村改造设想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当时的政府财力有限,且受到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大经济形势影响,以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操作的玉沙村改造项目最终搁浅。


  由于在在历史遗留问题、改造方案等方面一直未能同村民达成共识,此后10余年间,政府屡次启动玉沙村改造项目,但均难以实质性推进。而就在这10多年里,玉沙村的建筑物面积已从最初的2万多平方米,增加到了2007年的30多万平方米。


  玉沙村的拆迁改造由此成了海口市政府的一块“心病”。海口市有关领导认为,改造玉沙村对提升海口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对改善玉沙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增添老百姓对城市发展的信心,使政府的诚信度得到提高。


  2007年的时候,海口市终于下定决心,“要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来改造玉沙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动摇。”随后,玉沙村拆迁改造开始部署,指挥部设立改造时间表并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进一步表明政府改造之坚强决心。


  在显示强硬态度的同时,为了让在玉沙村居住多年的村民配合拆迁改造工作,彻底改变过去旧城改造单靠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模式为“政府主导,让利于民”模式。而作为玉沙村拆迁人龙华区委、区政府则按照海口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每户一套房、一处商业物业、一笔收入、一个优美生活环境”的“四个一”安置新模式,使玉沙居民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


  在多方努力之下,2007年11月17日,玉沙村拆迁工作正式启动;至2008年1月10日,总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的旧民房基本拆迁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多月,前后仅仅用了50余天,为海口市旧城改造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玉沙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核心 土地 热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