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辉煌60年山西印象之农村:黄土地上景色新(图)



       
        60年,农村的变化不光体现在衣食住行,如诗如画的村容村貌令人陶醉。

       
        上世纪50年代,农民正在田里耕田。


       
        上世纪90年代,我省生态畜牧基地建设中。


       
        绿油油的庄稼。

       
        新世纪,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大量适用于农业发展。



        巨变就在刹那间



        60年,一甲子,之于历史是瞬间,之于农村是巨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翻开崭新一页,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黄土地步入了春天。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使“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亿万农民心潮澎湃。和全国人民一样,三晋农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



         经历合作社、互助组、人民公社之后,农民用自己的首创精神再次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改革从农村肇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在农村确立。这一阶段,我省粮食从生产总量、种植结构到生产方式、种植理念乃至生产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而可喜的变化。粮食总产量从70亿公斤,依次迈上80亿公斤、90亿公斤和100亿公斤三大台阶。而且,“以粮为纲”的单一农业结构趋向多元,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逐渐向市场化生产迈进,现代农业的曙光开始显现。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取消农业税赋,发放各类补贴,建设社会主义村……城乡一体化成为农村发展的新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一步步在农村变成了现实。



       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96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7.24元,粮食总产首次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公斤。新中国已经走过60个年头,小康路上农民兄弟正在一路前行。



       农村:黄土地上景色新



      目前,各地在巩固提高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成果的同时,示范带动、连片建设,共辐射带动1.1万多个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从镰刀到机器



        “收小麦是最累的,四五个人排开,镰刀挥动不停,每年夏收如同扒层皮。”提起过去种地,陈根生有倒不完的苦。即便这样,他不仅没有离开土地,而且地越种越多,现在他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2000亩。“靠双手种一分地也难,用机器地再多也不发愁。”



        清徐县徐沟镇西怀远村陈根生,1984年开始就把心思扑在了种粮上,现在他是有名的种粮大户。旋耕机、播种机、地膜覆盖机、联合收割机……在他家的场院里,从种到收的各种农机具应有尽有。这与过去“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根扁担一挑粪”的劳动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生产力的发展使陈根生种植千亩粮田成为现实。



        机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时代改变着农民的观念。永济市北梯村昔日被分割成几十家、杂乱无章的土地,如今变成了整齐划一葡萄园。地还是各家的承包地,不过它又多了一层含义:股份。通过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由各自为政变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效率高了,成本低了,农民富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孙国宾说:“这是抱团取暖,合作互利。”村民张战强则说:“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打理,不仅可以分红,而且还能腾出手来寻找更多致富的门路。”现在,像北梯村一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如雨后春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粮食 葡萄 辣椒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