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这里的“新村”不一般


走进延安市甘泉县魏家沟村的村民小广场,西侧据说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四孔石砌窑洞和与之相对的一座老门楼让记者感到诧异。甘泉县的村建设示范点,为什么还能看到如此多的旧遗存?

  听到记者的疑问,村支书魏荣平细说由来:“这里原来是一处闲置多年的农户庄院,建设村民小广场时拆掉了围墙,但我们保留了那排老窑洞和门楼子。现在光景好了,但咱们想为后代娃娃们留些村里的历史遗迹和念想。村容村貌要美化,但不能变得让人认不出来。”

  “这几孔老窑洞现在全闲着吗?”记者不禁追问。“有用处,我们打算建个微型的乡村民俗博物馆,把过去老年间用过的老物件都摆进去。”

  魏家沟村果然是“新貌存旧颜”。一段坡路岔口,是村民魏成的庄院。院子不大,但布置得干净整洁,菜园、自来水井、太阳能热水浴室、沼气灶应有尽有,完全像记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新建村民小区景象。“新建这个庄院投了多少钱?”听到记者提问,女主人张爱香笑着摇头道:“不是新建的。这是把老窑整修了一下。”她指着窑洞的外立面说,“你看,我们只是把外墙石条的缝隙用白水泥勾勒出来、窑内墙面和窗棂重新粉刷油漆。另外,就是用红砖硬化了院子地面、用石条重砌了门墙,这样一下子就看起来漂亮多了吧!总共投入不到3万元,县、乡还给补贴了1万多元。”张爱香说。

  走进窑洞,卧室里一张“席梦思”大床让记者好奇:“睡席梦思习惯吗?”张爱香笑道:“这还是我们过去睡觉的炕啊,只是做了一个床罩在上面。看起来整齐舒适了。”随行的甘泉县委宣传部长高勇告诉记者:“咱们县搞村建设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农民意愿和习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充分发挥农民在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施村建设与旧村改造有机结合。县里只是适度规划了色调风格,不搞大拆大建,这样既可以避免加重农民负担,还可以保留地域民居文化的原生态风貌。同时随着县里经济实力的壮大,逐年加大对村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奖励性投入,比如,整修一孔旧窑洞,县财政奖励1500元;石砌大门,县里支持2500元;砖铺院落乡政府奖励3000块红砖……”

  魏家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专业村,户均蔬菜大棚2.4座,去年人均收入达4600元。日子富裕,加上县里的扶持政策,所以村民们参与村建设积极性很高,村容村貌格外光鲜而有韵味。离开魏家沟村时,记者再次驻足村口的村民小广场,特意端详了那座旧门楼上当年镌刻的一幅对联:四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横批:耕读传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后代 蔬菜大棚 设施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