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青山绿水话致富


  绿起来 富起来 靓起来——庄浪县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纪实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庄浪县采访。一进入庄浪境内,绿色明显多了起来。梯田里,河道边,连片的苹果园绿意盎然;山沟里,梁峁间,林草繁茂,绿浪翻滚;公路边,果园旁,绿树掩映下的新村庄整洁亮丽。正好下起了小雨,绵绵秋雨中,青山绿水在云锁雾罩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在风景秀美的江南。

  昔日生态脆弱、干旱贫困的庄浪县,如今地平了,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这是全县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在完成梯田建设任务后,近10年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

  持之以恒搞好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柳梁乡河湾村村民党文远,是上世纪60年代初庄浪县第一代修梯田的人。如今他家和他所在的村庄都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山顶上,林草覆盖;山坡上,梯田环绕;沟道里,绿树成荫。这种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好环境,如今在第一代“梯田人”身上变成了现实。

  庄浪县属内陆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过去长期战乱和人为破坏,植被生态遭到摧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党文远告诉记者,到上世纪70年代,全县除了一些沟道里有几棵零星的小树外,山山峁峁到处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挂”在山坡上的耕地,也成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粮食产量低,农民吃不饱肚子。

  1982年,省上提出“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目标,庄浪县抓住机遇,开始对全县的梁峁进行绿化治理。经过全县干部群众两年奋战,在总共402个梁峁、20万亩的山顶上栽植了油松、沙棘等树种,树下种草,进行乔、灌、草立体绿化,完成了山区生态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庄浪县就开始在山坡上整修梯田,构筑生态保护的“第二道防线”。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锲而不舍,整整用了34年的时间,共修梯田94.5万亩,人均2.5亩,于1998年率先实现了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1990年,正当全县梯田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庄浪县又展开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通过沟道拦坝、植树等,构筑生态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骨干坝和淤地坝54座,治理小流域152.8平方公里,全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26.9%。

  采访中,很多群众也有切身感受,他们说现在沟里有坝,山上有树,环境大不一样了。早上起来,空气湿漉漉的,植物叶子上时常有露水。以前消失的麻雀、喜鹊都回来了,还来了很多不知名的鸟儿。原来常见的旱灾、虫灾、风灾、洪灾、雹灾等“五灾”基本不见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迈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8月22日上午,我们冒雨来到万泉镇高邵坪的半山坡上。蒙蒙细雨中,层层梯田里的苹果园硕果压枝,丰收在望。高川村农民高玉杰,家里4亩梯田地都发展成了苹果园,去年收入3万多元。“今年预计收入不比去年差。”高玉杰说,每年他还搞点苹果贩运生意,收入好着哩!

  高川村党支部书记高相中告诉记者,全村人多地少,农民原先在梯田地里种小麦,效益很低。从2001年开始,全村因地制宜在梯田里搞调整,种苹果。在高川、邵坪两个村连片发展果园5000亩,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果园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到了盛果期,经营好的果园,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

  像高川、邵坪村这样的结构调整,近年来已在庄浪全县展开。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的庄浪县,几十年如一日兴修梯田和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富起来。因此,县上在逐步实现“绿起来”的目标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迈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对此,庄浪县提出了“做优洋芋、做好畜牧、做大果品、做强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走特色和品牌农业之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近几年,全县洋芋稳定在20万亩,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产业逐年壮大,每年输出劳务1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亿多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梯田 畜牧 绿化 苹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