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上虞村角荒地变聚宝盆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在全省开展以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村建设。许多村庄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探索出了不少好做法,本报今起在“迈向村的脚步”专栏中刊登一批典型,敬请关注。

  废弃的礼堂、闲置多年的空房、长满杂草的荒地……在上虞农村,这些原先无人问津的地方如今却颇为抢手。

  当地农民在这些地方建起了标准厂房、商贸市场、农民工公寓……或租给创业农民,或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富了村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为当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6亩荒地“生”出千万产值

丁宅乡丁宅村村尾有一块约6亩的荒地,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这里居然成了“聚宝盆”。两年前,荒地上盖起了6幢标准厂房,几家企业入驻后,年产值居然达到千万元,每年还为地处山乡的丁宅村带来13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时值正午,当记者走进这个微型“工业园区”时,但见机器飞转,租下其中一幢厂房的丁宅村村民周尧土正指挥工人加工刚运来的松木。这位做了大半辈子木匠的农民,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当上小老板。

  周尧土的一位亲戚经营包装箱加工业务,几年前曾让他代加工。但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2007年,村里在废弃的6亩荒地上建起标准厂房对外出租,让周尧土燃起创业念头。消息一传出,他第一个报了名,以6万元的价格拿到了其中一幢厂房3年的使用权。厂子办起来后,生意越做越红火,飞来的订单远超他的预料。今年初,他又招了4名工人,准备扩大生产规模。

  荒地变厂房,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创业致富的机会,也让寂静的山村发生了巨变。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村里的黄泥路修成水泥路。村委会主任丁建国告诉记者,村民们早就盼望村道硬化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标准厂房出租带来的收入让村民实现了梦想。

  不只是丁宅,在上虞其他不少村子,原先被闲置的礼堂、仓库、厂房、校舍等,都被改造成物业经营项目;毗邻城区集镇的村还建起了各类市场,靠近工业园区的村则盖起了仓储房……村头村尾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场地,现在为农民带来了滚滚财源。据统计,仅此一项,全市去年就创造工业产值4.13亿元,为村集体创收逾250万元。

  既当农民,又做工人

丁宅村村民丁玉娟在余姚、上海等地打工十几年,今年改在家门口赚钱了。

  丁玉娟去年在上海某建筑工地打工,除去房租、开支,每天的实际收入在40元左右;现在,她为离家100多米的元亨灯具有限公司拼接灯具,一天下来能赚40元。尤为称心的是,除了务工,丁玉娟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水稻和蔬菜,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了。

  这家公司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是丁宅村村民,妇女居多,闲时务农、忙时帮工,按丁玉娟的话说,“比外出打工性价比高多了”。

  别看这些加工点有些小打小闹,它们很多是上虞市大企业的合作伙伴呢。在上虞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目前,当地50%以上的规模企业、60%以上的亿元企业都将自己部分产品、半成品、零部件交给村里的加工点加工。

  据上虞有关部门统计,这种“亦集亦散”的经营模式一举多得,企业可以节省成本25%,村里盘活了废弃的荒地和物业,更为重要的是,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从卖难到受追捧的小桑葚

更让人叫绝的是,废弃地被利用后,居然还解决了上虞不少农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当地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丁宅乡下宅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桑葚专业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桑葚树。村民丁吉炎家种了2亩桑葚,今年收入有5万多元。要换在以前,村民们几乎每年都要为桑葚卖不出去而犯愁。

  转机就在村头一块7亩多的学校空地。眼看其他村里都盖起了标准厂房,下宅村也动起了脑筋:何不找个桑葚加工厂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桑葚 仓库 水稻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