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从三位村支书的对话看农村的变迁


山东沾化县东平村冬枣园三位村支书对话谈变迁

        本报记者 陈仁泽

  盛夏时节,山东沾化县下洼镇东平村的冬枣园里,珍珠玛瑙般的果实密密匝匝挂满枝头,即将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每个人的脸。
  枣园西北角,东平村的三位村支书围坐在一张小方桌旁,向记者讲起了东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包干解决温饱
  讲述人:赵树杰,72岁,1981年—1984年任职
  【记忆】 旱收蚂蚱,涝收青蛙,宁到外村吃糠咽菜,也不嫁进东平村
  【变化】 大包干解决了全村人温饱,村民收入翻了好几番
  
  谈及1981年前东平村的艰难景象,老支书赵树杰仍记忆犹新。“那时东平村的土地里只能看到一种作物——地瓜,大多数人都吃不饱饭。”怎样让村民吃饱穿暖,成了老支书上任时最头疼的事情。
  1981年春节过后,“联产承包责任制”春风吹进了东平村,村里开始搞起了包产到户。刚开始时连部分村干部都不愿分地,赵树杰就带头一家一户讲政策,说道理。包产到户仅3年,困扰已久的温饱问题就被彻底解决,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细粮,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种冬枣奔向富裕
  讲述人:王子尧,69岁,1984年—1994年任职
  【记忆】 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说花钱就发愁
  【变化】 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种植结构,农民找到了致富方向
  
  “解决温饱了,可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棉花,产量和价格都很低,村民们收入寥寥无几。”王子尧告诉记者,他接任村支书时,难题已变成了如何帮老百姓找到新的致富门路。
  村里曾尝试鼓励村民利用闲散地建养鸡场和养猪场,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东平村改变种植结构,由种大田作物改成了种枣树。起初,由于怀疑枣树的收益,即使村里免费提供苗木,一些村民仍坚决不干。村党支部决定,党员和村干部做第一个“吃蟹人”。随着时间推移,到1996年枣树种植初见成效,每亩收入达2000多块。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自发种起了枣树,冬枣树成了致富树。
  免税费助推跨越
  讲述人:王荣凯,54岁,1994年任职至今
  【记忆】 冬枣园里生金钱,农民生活换新颜
  【变化】 强农惠农政策让东平村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这些年中央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得到的好处越来越多。”谈及任职15年来的感受,东平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荣凯不禁感叹,“强农惠农政策让东平村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以前,枣农每年都要缴纳几千元的农业特产税,现在这一块彻底免除了。”王荣凯赞叹,“这些政策很实在,农民很欢迎!”
  如今,东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1994年的1500元增加到15000余元,摩托车、面包车、轿车更是早已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枣树 土地 珍珠 大田作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