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种的茄子爱生‘半边疯’病,很难治,好端端的秧子,只要两三天就枯萎甚至绝收。近年城里来的科技人员给我们搞了嫁接后,茄子就很少生病,省了不少药费;因为长得又黑又亮,现在拉到市上就一抢而空,价格还高得多,每亩年产值已经超过13000元。”说这话的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南田各庄村农民郑玉平。
近年大兴区与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了全面的科技合作,郑玉平和4500多户的农民因此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仅2006年~2008年就产生了经济效益1.6亿元;其中推广茄子嫁接技术的增产幅度达50%,平均每亩比嫁接前增收2000元以上。这是记者在2月28日召开的“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合作总结表彰及签字仪式”上了解到的。
北京市大兴区与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院区合作始于2002年,他们围绕大兴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大兴区在6年里投入资金1200万元,由此促进了大兴的农业产业改造升级。目前大兴蔬菜中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超过6万亩,大兴示范村的优良品种占有率达到90%以上,产量增加15%以上,平均亩增收近300元;甘薯新品种的推广面积达3.24万亩,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亩增产20%以上;推广西洋梨新品种14个,新技术11项,其栽培和贮藏保鲜技术已经走到全国前列,产生了效益6000万元;年产火鹤优质盆花50万盆,实现了火鹤种苗对进口种苗的替代,占领了北京市场70%以上的份额;畜禽养殖业也因新型饲料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质量和产量,猪肉产品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
在大兴区与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合作中,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大兴模式”,即通过政府出资金、研究机构出技术,研究机构与政府密切合作实施项目的机制;成立了系统完整、分工明确的多级院区项目合作组织;建立起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有关专家认为,这是解决我国农村承包责任制下公益性、普遍性、关键性农业技术难题的最佳途径,是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方法。大兴区与这2个科研单位的合作2009-2011年仍继续。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3-04/9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