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强了,村里的福利都从这里头出,乡亲们都沾光。”村干部李巧莲说。
她说,现在土地虽已分给群众,但仍由集体统一耕种,农户仅负责简单的管理和收割。“集体给农民‘松了绑’,90%以上的劳力或去工厂,或搞副业,有时间从土地之外挣钱,收入自然也不断增加。”
观念之变:越改革,越开放
在大寨,记者遇到了许多回访的老知青。他们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寨的变化主要有三: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根结底还得说大寨人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来自北京的老知青柏莉说,她以前的感触是山西的娃娃离不开妈,大寨人走不出去,“但这次回来感觉到村民的见识都十分广阔,谈吐不凡。”
在探访宋立英时,她正在自家的纪念品商店里签名售书。“要是搁在三十年前,要我开这商店,思想肯定转不过弯来,集体经济好好的,干嘛要搞个体?这是不是资本主义?”宋立英说。
“后来,搞个体的都富啦,集体也有了钱,给乡亲们的福利很好,看到这些我也想通了。以前是别人学大寨,现在我们也要学别人,学全国那些有名的村子,搞改革开放,大寨不能落在后头。”
走在村里,记者看到,当年的窑洞大部分被改造为“窑洞饭店”或纪念品商店,而这也成了一大卖点。许多游客还特意住进窑洞,吃顿饭,睡炕头,买一些纪念品。这一项,每年就能给大寨人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
让记者感受到大寨之开放的,还不止于此。
在大寨展览馆参观时,24岁的讲解员赵明明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土生土长的大寨孩子,大部分早都走出去了,“只要有机会,我还要出去深造,见世面、学本事!”
在参观有“大寨二村”之称的井沟村时,郭凤莲告诉记者,大寨不仅在探索如何自我建设得更好,也在思考如何把自身经验传给兄弟村;同时,还要继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问起大寨的众多企业,她说,现在效益好的主要是小煤矿、森林公园和煤运站,“有些最早办的厂子已经不行了,市场在变,企业也要掉头,这是市场规律。”
采访村民们时,忆及“红色第一村”的岁月,他们说,过去的经验是苦干加蛮干,对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过于自信,建设代价太大,对人身体的伤害也太大;现在艰苦奋斗的“法宝”不能丢,更要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大寨在过去是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现在搞社会主义村,大寨也要走在前头!”记者邹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11-27/9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