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湖北大冶市大箕铺镇,大片农田在阳光下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农民侯安杰开着他的黑色比亚迪F6从田头归来。
“不好意思,实在太忙了。”这是老侯见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第一句话。的确是忙,眼前这位黝黑瘦小的农民,今年承包着大冶、阳新2县市8乡镇33个行政村的1.96万亩农田。这么多田是什么概念?“全部巡视一遍,开车也得两天。”《农民日报》报道说,就种田面积而言,老侯已经创下了全国第一。
超级种田大户
老侯的这么多田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老侯你比解放前的大地主刘文彩家的田还多!”老侯正色道:“他那是强抢别人的,而我这是从农民手里合法流转的。”
老侯说的“合法流转”,是指他公文包里随身携带的一张张合同书。这些合同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村委会签的,合同名《××村农田出租合同》,包括出租期限(一般是5年)、租金数额(一般是每亩100~150元/年)等,这是管总的合同。另一种是农户同意出租农田的补充合同签字表,老侯要求每一户都必须签字画押后他才肯接下来。这种方法在老侯看来比较讨巧,因为他的田涉及到1万余户农民,如果一家一签合同,“费时费力不说,扯起皮来自己也得累死。”
有了近2万亩田,凭一家几口人又怎么种得过来呢?这一点老侯毫不担心,因为他手下有一套完备的种田班子:4名农技专家担任总指导,另有11个生产队,每队有2~3个生产能手当小组长,每个生产能手背后,还有他们各自的家人亲友等直接劳动力。收入方面则主要采取分成模式,生产能手负责生产和技术,老侯负责种子、化肥、农药等,秋后按产量计报酬,生产能手得三老侯得七。由于种田规模大(户均在200亩左右),又有老侯投资上百万元组建的农机队实施机械化耕种,一个生产能手收成好时一年可挣到6万元左右——2006年,大冶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04.34元。
受益于老侯种田模式的不仅是他的一帮手下,把田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也同样觉得划算。当地农业部门的一份调研材料指出,农民在家种地,以水稻为例,每亩刨除各种成本后能挣到300元就是不错的水平。而交给老侯后,每亩租金至少100元,再加上粮食直补50多元,每亩固定收益就超过150元,自己还能安心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挣更多的钱。
土地规模经营潮流
在湖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调研员余爱民看来,湖北农村能冒出像老侯这样的超级种田大户绝非偶然。
根据余爱民的基层工作体验,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近30年来,湖北曾兴起过三波土地规模经营浪潮。第一波是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刚刚分田单干时,农民压抑许久的生产热情得到了初步释放。第二波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赋税又重,不少人纷纷弃田抛荒,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级指标,以强行摊派和低价包租的方式被动造就了许多种田大户。第三波则肇始于2002年,随着农业税费改革和土地二轮延包,农村耕地也得以大量流转。湖北省委农办的统计数字表明,假如50亩以上为土地规模经营,到2007年底,该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占到全省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左右,最高的鄂州市已达到15%。
“这还是保守的估计,不过已经说明土地规模经营正在农村重新崛起。而且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由于有合法性和主动性做基础,种田大户的扩张速度特别快,规模也远超往昔。”余爱民总结说。
老侯则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家农业政策好,但农民种田效益仍然比较差,“小打小闹”是主因。数据显示,湖北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户均4.2亩,“再怎么折腾也只能管温饱。”而零碎的土地聚集到老侯手里形成规模后,却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我有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作指导,同样的稻田别人亩产七八百斤,我种能保持在千斤以上,而且生产成本更低。”老侯说。得益于庞大的规模基础,老侯的日常生产经营已完全市场化,“农资供应跟本地邮局签了运销协议,油料供应由中石化黄石分公司保障,农产品销路就更不愁了,去年几千亩稻谷还在田里时就有五粮液酒厂的人登门谈收购。”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4-29/9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