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帆
陪爸爸下湖
上学路上
“卖东西咯”
“来俺家坐坐”
今天晒网
老船匠何继贵
渔家奶奶胡福荣
渔家汉子朱保军
渔村最小的居民
“水上街市”:晨曦中的新滩村一组
后信息化的今天,提到“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因特网,很少能想起“网”一开始是用来捕鱼的,网的后面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方式——渔猎,是正逐步递减的产业人群——渔民。
新华报业网讯 洪泽湖的湖心,有一个191户渔民的水上村落——洪泽县老子山镇新滩村。在这里,万顷碧波就是耕地;船,就是家;数以百计的船首尾相连,就成了壮观的水上街道。
11月11日到12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在水一方”的部落,住进了渔民的“连家船”,在浩淼的水上世界,感受渔家原始与现代的奇妙组合,见证渔村人与自然的恩恩怨怨。
本版今天把聚焦的镜头对准这个普通又略显神秘的村落。
船:浮在水面上的家
渔家的早晨似乎特别早。5点不到,机船的马达就开始搅动渔村的宁静。
5点30分,记者跟着渔民起了床。船外还是一片黑。
渐渐地,驶向大湖深处的一艘艘船的轮廓清晰起来。站在船头,渔民朱保军指给记者看:“这是挖蚬子的船。”“这是捞青虾的船。”“这是捕鱼的大网船。”……
他说,渔民一年到头很少睡懒觉。在湖里支着网簖捕鱼的,两三点就下湖倒网袋里的鱼虾,好赶早市。“春天捕银鱼,都是晚上开工,早上才收网。”
村里五六条捞青虾的船,这时陆续开动起来,前呼后应地奔湖心去了。朱保军说,下湖打鱼,都习惯按“帮”走,在湖中好有个照应。
早上7点多,生产船大多下湖作业去了,住家船上开始冒出缕缕炊烟。住家船是渔民水上的家,轻易不起锚。
朱保东家的“住家船”是一条百吨水泥船,甲板以上是一层白色瓷砖贴墙的平房。家门口摆着一排拖鞋,每个房间都贴了地面砖,一看就知道,平时进屋都是要换鞋的。厨房里冰箱,卫生间里浴缸、抽水马桶,客厅里沙发、彩电,卧室里席梦思……如果不是窗外的湖面,真恍惚是进了城里人的套房。
厨房里,烧柴禾的大锅里炖着鱼汤,朱保东的爱人告诉记者,以前柴禾对渔家来说特别金贵,现在好多了。“我们平时一般烧煤球,也用电磁炉、液化气,村里就能换液化气。柴火灶主要是过年过节烙饼用。”
像朱保东家这样“豪华”的住家船新滩村有15条,其它大多还是木板墙。胡福荣在一条木板墙的住家船里,逗着才一个多月的曾孙女。
77岁的胡奶奶说:“俺家上一代从山东移到这里来打鱼。以前打鱼人苦啊。我家老头子当年打鱼用罱子(一种夹鱼的小型渔具),从早罱到晚。罱到的鱼多了,就吃好一点,罱不到,那天就吃不着。”提起以前的日子,老人连连摆手,皱起了眉头,“不能说那个事。几代人挤一条小舢板,全家一床被,到哪里都光个脚巴子。哪像现在衣服要棉有棉,要单有单,还根据形势穿衣裳呢。”
村支书朱保强介绍,1986年新滩村建村时,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今年估计近5000元,20年提高了25倍。“1997年,国家花了几百万元,专门架线把电送到这个湖心的滩头;设了一个转播站,湖心通了电话;打了口深井,渔船上也用上自来水。现在有些渔民家里已经有了电脑了。要是能通上宽带和有线电视就更好了。”朱保强憧憬着更加美丽的生活。
卖百货的小木船:奇特的水上社会
在水上,除了鱼虾螃蟹和取之不竭的湖水,柴米油盐都要依赖外面的世界。煤球船、百货船、蔬菜船……这些按固定时间、固定路线来访的售货船,构成了湖上独特的“水上超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1-19/9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