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不愁,活得真痛快”━━新疆塔里木盆地村建设见闻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15日电 从乌鲁木齐沿高速路前往新疆南部,一路上四种色彩如影随形:黑色柏油路、淡绿色高速路护栏、灰褐色戈壁滩和蓝色天空。随着进入塔里木盆地腹地,置身在一片片绿洲中,跳入人们眼帘中的色彩突然丰富起来,生活在我国最大沙漠边缘的农牧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起“彩色农庄”。
打开地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进入南疆的门户,总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苏浙闽赣四个省面积的总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这里农民的“拿手绝活”是种出了闻名于世的优质棉花、辣椒、番茄和库尔勒香梨。
塔里木河流域曾因大规模开荒造田,造成沿岸大片原始胡杨林死亡,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记者近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看到,塔里木河沿岸半人高的小胡杨树郁郁葱葱。“胡杨林又回来了”,当地人通过人工种植、向下游输水等措施,使这片世界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得到全面恢复。
这里还是举世闻名的“水果王子”——库尔勒香梨的故乡。在开都河畔的焉耆垦区,57岁的梨农唐献根告诉记者,种了20年梨子,今年的梨园收成尤为喜人,由于越来越注重香梨的品牌声誉,梨农们都自觉遵守“香梨协会”定下的采摘期限,使用无害的生物农药,这里出产的香梨特级品率达到85%以上,“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出口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我今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元。”唐献根高兴地说。
记者见到71岁的周益贵时,他正在社区里巡逻,现在地里的棉花仍处于收获期,除了老人和小孩,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去了,老人们自觉组织了一支义务治安员队伍,维护社区安全。
说起这些年当地的变化,这位上世纪60年代来新疆支边的老人滔滔不绝。“那时候这里只生长‘老三样’,芨芨草、红柳和骆驼刺,我们来了以后先修路,开始时是土路、石子路,现在柏油路已经修到沙漠里了。”
从江南水乡来支边的87岁浙江籍老人张子政已在这里生活了57年,“衣食住行不愁,活得真痛快”,这位每月领取近千元退休费、儿孙满堂的老人对目前的生活心满意足。
在拥有“天鹅湖”之称的我国最大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周边,分布着一些小规模的“人工鹅湖”。在天湖工业园区,刘勇办起的人工鹅基地养殖着30万只白鹅,它们成群结队扑向池塘,引人注目。主人告诉记者,这里1人可照顾1000只鹅,两个半月养殖期后,每只鹅带来的纯利润是11元,种鹅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产品销往新疆各地。
作为塔里木盆地早期的建设者,驻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20万人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兵团副政委王崇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昔日荒凉贫穷的塔里木盆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初步到深入,从简单到丰富的历史巨变。(记者潘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1-16/9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