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年前的激愤与凛冽,再到如今的理性与恳切,在旁观者眼中的李昌平,或是一个癫狂的批判者,或是一个孤独的承受者,或是一个清醒的反思者。但无论如何,这个来自基层的声音,已被铭记
十二年前,湖北监利的一个农村干部李昌平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槠基,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发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轰动一时。
2012年9月,李昌平的新书《再向总理说实话》出版。他再次以“直言者”的形象出现,只不过这次“说实话”的对象变成了总理温家宝。
李昌平在接受《新楚商》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当初的举动,经常有人问后我后不后悔?成年人做事,后果自负,有什么可后悔的!
虽然离开体制内多年,但在李昌平看来:有失也有得。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与“三农”结缘,“这大概就是我的命吧!”
一封信引发的改革
李昌平称呼自己为“农民的儿子”,事实上,他的父母现今仍未摆脱“农民”身份,依旧生活在湖北监利,以捕鱼为生。
小时候,李昌平“在船上生活的时间和在陆地上生活一样多”。直到1969年,他六岁时,父母才在陆地上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当地老人们回忆,李昌平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生之时,正好赶上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父母干活时,出于安全考虑,时常不得不将家中的幼儿用绳子系于树干上,李昌平也不例外。
1976年后,监利才结束“三年两水灾”的生活状态。李昌平的小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1982年,李昌平大学毕业,回乡当上乡镇干部,同时赶上了分田到户,家里的经济状况才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后的17年间,李昌平先后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务。
对于这个农家子弟来说,本来人生可以如此在奋斗之后平顺发展。但一封寄给朱槠基总理的信件,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2000年大年初六,在涉农工作中遭遇困扰的李昌平,本想给县委县政府写一份报告。但一本纸,他写了搓,搓了写,折腾了一晚上也没有写出什么。
湖北正月极冷,他坐在床上,围着被子,天快亮的时候,李昌平在纸上写下了“总理”两个字,然后“突然间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写什么。”
他飞速写下第一段:“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这封4000多字的信,李昌平写得很顺畅,“一会儿就写完了”。信中他写了“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等七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项还都列出他所了解的数据。
这封信李昌平拿在手上,直到3月8日才正式寄出。中间的大半个月里,他反复思量可能出现的后果;又自我审视一番,确定自己身家清白后,才最终下决定。“讲真话不容易,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不坐牢是我的底线。”
正是李昌平的这封信,得到了时任总理朱槠基的亲自批示,并引发了中央对“三农”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其后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村干部到打工者的命运沉浮
然而,李昌平的命运,也随着这封轰动一时的信件,急速起落。
2000年9月1日,距离寄信半年之后,荆州市委组织部找李昌平谈话。他清楚记得第一句话就是:为了监利县的稳定,可以考虑去“别的地方担任更高一点的职务”。
考量再三,9月16日,李昌平主动辞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职务,南下深圳,来到一家台资公司负责管理农业园,从乡村干部变为一名“农民工”。
但李昌平的“隐者”之路并不顺畅。2000年,在这家公司工作没多久,因为不喜欢同事在台资老板面前提自己是因为给总理上书被迫辞职,他改名为“李盛安”,去了蓝田公司的珠海分公司担任总经理。
在那段如同浮萍的时光,曾经直言无忌,对自己选择坚定无比的李昌平也开始迷惘,“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2001年3月20日,因为身份和行踪暴露,李昌平再一次失业。这次,他来到北京。在一次饭局上,李昌平遇到了同样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时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温铁军,然后在其负责的《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做了三年的记者、编辑。这三年,让李昌平真正明白了“专家学者们在说什么”,在他看来,是温铁军真正将他带入了“三农”圈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2-12-25/27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