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昌说,他们合作社于2008年正式成立,目前有19个产品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消费者根据标识上的16位数码就能查出蔬菜的产地等相关信息,但受市场上无序竞争的影响,合作社的品牌效应并未凸显,市场占有率受到很大冲击。
“据我调查,目前市面上不少蔬菜都打着无公害的招牌,在产品包装上标识‘无公害蔬菜’的字样,其实是打‘擦边球’行为,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资质。”韦文昌说,这种行为使市场上的绿色农产品真假难辨,难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价格上不去,菜农自然不会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显然,不信任的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何慧丽认为,问题出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联系,因此难以建立信任。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何慧丽和张砚斌以南马庄为试点,利用农民合作社的优势,开始探索城乡互助的生产消费模式,希望以此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安全食品的有效供应。
变化,来自城乡互助型农业
最近几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公众担心。为了寻找安全食品,一种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城乡互助型农业新模式悄然而生。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一部分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民所遭遇的困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菜农直供、市民下乡:“吃到了和小时候一样味道的菜”
送菜日期:5月27日;菜品:圆白菜、黄瓜、小白菜、油菜、菠菜、紫叶生菜、水萝卜、莴笋——这是北京“菜农人家”农场给市民的一份送菜清单。
和市面上大部分蔬菜相比,这家农场送出的蔬菜外观上不怎么好看,但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是纯粹自然生长的当季蔬菜。
郑祥春是“菜农人家”150多位客户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我们这些人家里有小孩的比较多,主要考虑的是健康。现在市场上都是化肥种的菜,这里的菜用的是农家肥,跟我20多年前小时候吃过的是一个味儿。”
记者了解到,这种直接与市民签订合同的农场,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他们一般采取消费者预付费的方式,农场则根据消费者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仅在北京,目前就有8家农场实施这种新模式,菜农按照固定时间将菜地里生产的原生态绿色蔬菜,直接送到社区居民家里。
与此同时,为了吃得安全,干脆自己动手、“到农村种菜去”,在全国一些城市也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刚种了两个星期,我这小萝卜苗很快就能吃了,瞧这水灵劲,可比市场上卖的强多了。以前买回来菜,要考虑浸泡、削皮或是用臭氧机,现在,菜园的菜拿回家,洗掉泥土,很多都是生着吃,吃菜再也没有心理负担了!”在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里,市民张斤绣蹲在自己租种的菜地里,一脸幸福。
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自种菜地和配送蔬菜服务的新型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占地130亩,目前有将近700个客户。在这儿,每天都有会员来自己的地里浇水、施肥、锄草、移苗、收获。到了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更成了不少家庭的乐园,大人在自家的地里忙得不亦乐乎,小朋友则打着赤脚穿行在田垄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三环城乡接合部的良时开心菜园,占地100亩。菜园投资人梁田告诉记者,消费者认租一分地就成为会员,菜园免费提供种苗和各种耕作用具。如果消费者无暇亲自照料,菜园还能提供保姆式代管服务,聘请农民施农家肥,对病虫害采用黄板、黑光灯等生物防治方法,会员可以随时监督种植过程……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目前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消费者联盟、农民合作社:“互相寻找中的两股新生力量”
在郑州市内一个小区见到姚卫华时,她带着女儿正在给“守护家园——绿色消费联盟”的会员分发刚刚从黄河滩边农场里采摘来的新鲜蔬菜。和姚卫华一样,许多会员也都是刚刚接完幼儿园放学的孩子,顺路过来领菜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06-13/8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