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秦松天天跑马龙村小窝坨组聋哑人小周的家。这孩子17岁,是孤儿,2021年1月家里失火,仅有的木房烧成了灰。秦松考虑,先让孩子有个窝,把新房子给他造起来。但是,所有帮扶政策用尽,修造及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还差一大截。秦松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还把手机通讯录翻了个遍,把老板朋友的电话打爆,拼拼凑凑加社会捐助,凑够了钱,一栋带着温度的新房子终于盖了起来。
这些天,秦松和镇村干部找到了在深圳打工的小周,费了大力才让他“回新家看看”。小周回村后,秦松还为他申办了每月600多元的低保及聋哑残疾二级补助,并努力为他寻找适合的岗位。“小周很喜欢新家,我和他的邻居经常去看他,教他煮饭、烧菜。”秦松说,“希望这苦命孩子战胜生活的残酷,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驻村工作,如果采取一种幡动心不动的态度,对一切无动于衷,就无事可做。带着感情则有做不完的事。”秦松说,虽然脱了贫,但马龙村原先是贫困程度排在全县第一的村,光棍20多人,残疾人200多人,所以他每天都打起精神拼命干。“我是农村出来的人,知道农民的苦,帮助他们是我驻村的初心。”
这几天,除了小周,最让他挂念的是农田干旱情况。自去年夏天到现在,村里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水井全干了,4月14日上午一统计,因为缺水需要改种旱作物的田块有500亩。“饮水可以保障,灌溉还得靠天,人并不总能胜天,所以要想其他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户生活水平不下降。”秦松说,“这又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我不怕,我就喜欢挑战自己。”
中午吃饭时,他打通了老婆的电话,匆匆说了几句又挂了。“有家不回,老婆怎么会没意见?但好在家里没人怪我,老婆也给我打了99分,减掉1分是不顾家。很高的分啦!”他笑着说。
本报通讯员 高倩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3-04-21/34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