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勇争先
——看江西赣州农业农村工作如何干在前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2008年,我去过赣州。上次来江西,是2016年。昨天,我在赣州看了企业、乡村、中央红军出发地。一路走来,感到这里的变化很大,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很好。”在2019年5月21日举行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时考察赣州的感受。
从2019年总书记考察赣州至今,3年多来,踏上新征程,新赣州特别是新乡村发生了新变化。
在总书记考察过的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潭头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当时的19万元提升到如今的290万元;在诞生“17棵松革命故事”的瑞金市华屋“红军村”,昔日栽下“信念树”的村庄,如今已遍种增收致富的“振兴林”。
在赣南大地,变化的不仅是乡村振兴新经济、新面貌,还有振兴乡村的新作为、新方法;不变的是伟大苏区精神、农业基础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赣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作为农业大市,赣州农业农村部门要担当实干作示范、踔厉奋发勇争先,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说。
“形”变而“神”不变:乡村风貌塑形铸魂
“总书记称赞我们精神状态很好!这让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有盼头、更有劲头、更有奔头。”瑞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邹建敏兴奋地说,精神状态就是奋斗姿态,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农村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
对瑞金等赣南老区来说,苏区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一面永不褪色、永不过时的旗帜,而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
“80年前,参加红军的17名青壮年种下了17棵松‘信念树’,80年后,我们17户新农户要共建‘振兴林’。”作为红军烈士孙辈,华水林认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
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地处赣闽交界之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就诞生于此。
“我爷爷华钦材就是后山上的一棵树,每棵树的身后就是一个家。”在华水林看来,爷爷等17位好汉当时种下“信念树”,扛枪保家国是为了家园的安宁;而如今,共建“信念林”是为了家园的发展。
80年来,对于华屋等瑞金许多红色村庄而言,不变的是什么?瑞金市委副书记李志坚认为,是“十七棵松”革命故事传递出来“忠于家国”的精神特质,是“改变家乡、发展家乡、振兴乡村”生生不息的永恒信念。正是这种“不变”的精神,引领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16年没有吃过一餐团圆饭。”说起那时的贫困,华水林至今还心有余悸。2012年前,华水林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烂泥路、喝的是土井水,华水林大家族20多口人大都在外务工,即使过年回家,因为人多房少,大家都轮流回来,难以真正团聚在一起。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华屋大力实施土坯房改造。2015年初,华水林搬进新家,大家族26口人度过了首个团圆年。和华水林一样,66户村民住进了两层半“小洋楼”。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华屋在实施改善人居环境工程中引领农户做到“五净一规范”(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房前屋内摆放规范)。
自家小庭院洁净了,全村大家园更要美丽起来。如何让整个村庄真正美起来?时任黄沙村党支部书记的黄日升倡导村民一起试种果树,因为果树成片种植,既成风景林又是产业林。
爱动脑筋的华水林第一个站出来,他种起了洋桃、番石榴、火龙果。在他钻研下,这些亚热带水果在黄沙村开花结果。观光客慕名而来,有些游客为了观看只在晚上开到清早的火龙果霸王花,留在华水林的二楼民宿里住一晚看一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14/34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