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座红色博物馆的困境


  另外,很多文物要求收藏环境保持恒温恒湿,为此,李东海专门购入4台立式空调,主要在夏天进行室内降温,冬天则到三九天的时候再开。“着实是电费太贵,4台空调昼夜不停工作,每月仅电费就要千元左右。”李东海说道,即使这样也仅能将温度维持在27℃上下,不仅无法针对不同类型藏品给出更多温度条件,也无力保证环境恒湿。

  谈及自己的藏品,李东海满脸自豪,但个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在寻找文物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鉴定人员支持,李东海只能凭个人知识积累和熏陶进行鉴定,时不时也会买到赝品。“有时买的时候觉得是真的,带回家再仔细瞧瞧,才感觉不对劲。眼力不狠,藏品不真,这就是‘打眼’了。为这我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李东海脸盘微红道。

  “藏有金饭碗,却没饭吃。”李东海轻轻收拾着散落一地的书籍道,“守着这一屋子的文物,却不能让更多的文物与大家见面,也不能更好地维护它们,但我真的尽力了。”

  “那么如此艰难,为何还要坚持在县城办一座红色博物馆呢?”

  听到记者的疑问,李东海凝神思考了下,便娓娓道来他和他的博物馆的故事。

  

  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

  “历史故事或许听听便忘记了,但是你亲眼看到、亲身感受或许就难以忘却了。”谈及兴办博物馆的初心时,李东海如此说道,“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我就想把这些红色资料留存起来,以后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看到红色资料,能够学习红色文化,进而能够传承红色思想。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从小的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在李东海心灵深处种下了红色基因。1938年,李东海的爷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1947年,李东海的父亲带领民兵支援陈赓指挥的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战役,1948年又去支援淮海战役。

  1968年,18岁的李东海参军入伍,在北京卫戍区张思德连服兵役15年。在为郭沫若做警卫员期间,受身边文化氛围的熏陶,一颗收藏的种子在李东海年轻的心中悄然发芽。

  那时,李东海每月工资6元,通常2元用于日常开销,剩余的4元都用于购买书籍和收藏品上。在部队时,他也会有意识地收集被废弃的摆件、书籍。

  服役15年,李东海收集的物件重达两三吨,把宿舍的三张床下全塞满了。复员后,李东海先后在西平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等单位工作。

  “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2009年9月,李东海在北京参观展览时,看到了《复兴之路》这本书并深受启发。

  “为什么我不自己办一个博物馆?”

  当月,李东海返回西平县筹备此事。西平县老干部局为了支持李东海,给他提供了一间500多平方米的房间。同年10月,复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但随着收集的文物越来越多,闻名而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500平方米的房间已难以满足博物馆的发展。于是,2016年,李东海靠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以及亲朋好友的帮助,在自家老房子的基础上改建成眼下5层1500平方米的新馆。

  新馆中,李东海设计了红色记忆、农耕文明、古代艺术三大主题展览。场馆展品时间跨度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至今,介绍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展览特别突出十大栏目:党的建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抗疫斗争以及西平本地红色文化。

  “如果没有老首长、老战友的帮助,仅靠我自己,哪来这么多‘镇馆之宝’呢?”回忆过往,李东海轻轻抬起手遮住了双眼。缓了一会,他继续说道,“譬如一楼大厅里那架马车,那就是老部队传承给我的。”

  原来,在筹建新馆过程中,李东海回到老部队,向曾经的首长汇报了自己办红色博物馆的想法。这些老兵听闻之后,不仅肯定了李东海的做法,而且非常支持。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收集几十年的历史资料,甚至还把他们离休后在延安寻找到的毛主席转战陕北乘坐的马车送给了李东海。

  早在十几年前,曾有商人出资五十万元购买这辆马车。面对巨资,这些老军人不为所动。他们说:“你们商人以营利为目的,这马车到你们手中,很快就会转手卖给他人。所以我要把它传给我的老部队、老战友,因为他们对党和人民忠诚,马车传给他们我放心,也更有意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面条 估计 雕塑 莲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