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持续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
数字化应用带动智能养殖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天津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公司研发的“猪小智”平台,远程查看管理生猪的各项数据。 受访者供图
3500头、260亩、80人和1套,这几个数字是天津市一家民营奶牛养殖企业中,奶牛、土地、人员和管理系统的数量。在天津市静海区东旭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管理层从敢闯敢干的“老魏”过渡到精打细算的“小魏”,两代养牛人接续,走上从小区化养殖到智能化养殖再到数字化养殖之路。
放眼天津养殖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数字化发展之路。目前,天津加快数字乡村发展,高标准推进天津市西青区、津南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不少养殖类企业被纳入其中。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以数据交换和大数据分析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决策平台等核心功能,持续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截至目前,天津农业数据平台积累结构化数据4000多万条,累计产生18多万条分析结果,实现了涉农数据的“聚”“通”“管”“用”。
数字化管理省时省力
早在十年前,天津市静海区东旭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魏武就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改造升级了机械化饲养设备。养殖场第一次升级,让管理从小区模式向牧场化转型,合作社也成为静海区首个实现牧场化的奶牛场。
升级转型后,牛场80%以上的操作都由机械完成,牛舍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每头奶牛也由单产牛奶15至20公斤提升到35至38公斤。“可以用翻天覆地形容我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现在干活不像以前那么累了,而且收入更高了。”天津东旭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杨增广感叹道。
2020年3月,天津市出台奶业集群政策,魏武又遇到二次升级的机遇。经过天津市专家组论证和评估,静海区唯一一个改造项目批给了他。这次改造让合作社在管理上,走向数字化养殖之路。
这里的奶牛带着脚环比“步数”,通过脚环识别,监测奶牛的产奶量、舒适度以及健康状况。奶牛产奶时自觉排队上转盘挤奶厅,通过TMR全混合日粮监管系统给奶牛配比最健康的饲料并且精准饲喂,棚舍根据温度自动开启风扇与喷淋系统,降低热应激对奶牛健康的影响。对每头奶牛的各类指标数据实时收集,传至电脑端就可以进行数据管理。
“现在是对着屏幕养牛,可不是我小时候那样在牛圈里看牛了。”魏海乐成长于这个养牛家庭,进入叔叔的合作社从事奶牛数据现代化管理工作。她介绍,合作社成员80人,但可管理奶牛3500头,年产鲜奶1.5万吨,年销售额达6300万元。
“一切为了奶牛,为了奶牛的一切。”这句话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这对于她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信念和传承。她表示,会带着长辈的信任,不断学习进步,一直坚守在这里。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也越来越智能化。通过进行数据的智能分析和智能控制,达到农户的投入减少、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的效果,从而实现盈利的增收。”天津市农业农村委产业处一级主任科员荔靖介绍。
智能养殖畜禽住楼房
都市农业发展对畜禽养殖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常说养殖人把畜禽当作孩子,让“毛孩子们”住楼房则成为不少养殖户的追求。现在越来越多的畜禽养殖企业,不仅让畜禽住楼房,更让畜禽享受到“吹空调”“坐马桶”的生活。
“这是监测鸡舍内空气条件的重要一步,每日数据都会汇集统计,用于养殖的数据积累。”走进位于天津市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天津市广源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孟祥峰正在通道中测量风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05/34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