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升乡村史志编修水平
申峥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有效地开展乡村史志的编修工作,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乡村史志的修编工作已经得到各级高度重视并全面铺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编修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效果难以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提升乡村史志编修的科学水平,有效发挥乡村史志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传统的官修志书止于县一级,乡村史志编修多处于自发状态。2016年开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2017—2021年,共完成2059部乡镇村志的编纂出版。在记述中国名镇、名村的发展变化进程及发展成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且,在编纂体例上打破传统的方志结构体,着眼于可读性和传播性,为乡村志的编纂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每个乡镇村落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些经济繁荣、特色突出,有些则特点不够鲜明,经济发展水平也差别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从数量庞大的乡镇村落里选出一些重点,以点带面地推动乡村史志的编修工作是符合实际的。具备条件的可以按照目前相对完善、全面和科学的标准,试点先行;条件不太具备的,可以先从基础工作做起,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为今后的编修工作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遗产进行留存,详细记录成功经验和发展历程。
乡村史志编修是一项复杂工程,收录内容涉及面广、编修水平要求高。这就需要各地强化制度建设,确保乡村史志编修的持续推进。在省级层面,可以把乡村史志的编修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地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中,指导组建各个层级的志鉴编纂委员会,加强对乡村史志编修的推动。在乡镇层面,可以由乡镇“一把手”牵头负责,以利于协调各部门支持与配合,保证可以随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建立“农民+专家”的编修模式,发动农民收集资料,邀请当地有关专家当主编,建立多维度的村史、村志资料收集及编修网络,确保编修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如正在编纂的《贵州村志》,将传统方志、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法运用到村志编修之中,拓展村志的史料来源,有效记录贵州原始村落的文化风貌。这种把课题研究与乡村史志编修融合在一起的做法,提升了编修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增强了乡村史志的学术理论价值,为更好体现乡村史志的文化价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类似的创新在各地还有不少,都值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地加以借鉴。
乡村史志的编修,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乡村史志收录的内容,应当具有基本的“乡土气”,要修用并举,成为一块能让本土乡村文化生根发芽的沃土。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村民从查阅家谱开始,编修第一部《白沙村志》。村民们凭着对乡村文化的挚爱,让白沙村创造了一个文化传奇。2002年白沙村实施整村搬迁、下山脱贫,如今白沙村走在了当地致富奔小康的前列。目前白沙村已经完成了三部村志的编修,并开启新一轮志书的续修。《白沙村志》把白沙村60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的巨变融入志书,成为展现中国乡村巨变的活标本。他们的实践说明,以编修乡村史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从编修乡村史志切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而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乡村全面振兴,将让乡村史志的编修提升到更高水准。浙江省桐庐县推出“微村志”的概念,以“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为主题,以微博、微信为志稿采写和传播发布的主要平台,让村志编修在覆盖面、参与度和利用率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并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他们的实践证明,乡村史志的编修,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充分融入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元素,才能让乡村史志的文化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文化效能,实现更为明显的社会综合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03/34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