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

——来自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粮食生产的观察
何南观 罗烽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两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着力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关键问题,稳定了农业大区、粮食大区的基本盘。

  

  撬动社会资本,改革投入机制,解决“谁来种”的问题

  眼下,本是农闲时,但达川区南岳镇久源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几十台各式大型农业机具来回穿梭,忙于理沟、沥水、翻耕等作业。20多岁的眉山姑娘李惠拿着对讲机沉着调度,像一个战场指挥员,有序地排兵布阵。

  年纪轻轻的李惠有一个了不起的身份,四川省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好味稻”是曾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知名种粮大户。李惠介绍,今年5月进场以来,“好味稻”已在达川区的南岳、大树、万家镇片区连片流转了1.2万亩耕地,整理了1000亩撂荒地,以种粮为主,采取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做到了满栽满插,估算亩产值达到6000多元,亩均纯利润能达到2000多元。“未来几年,我们在南大万片区,耕种面积要达到10万亩,实现10万亩优稻、10万亩高粱、10万亩蔬菜的复合种植目标。”

  李惠的底气除了“好味稻”自身的实力外,更多的来自达川区一个好的农业投入机制。达川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种粮大区,但受制于山区和重丘地区的地理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表面上是“谁来种”的问题,实质上是“谁来投”的问题,落后的农业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为政府的平台公司,肩负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任,达川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时而生。达川区盘活沉睡资产,将部分撤并的村小学、村办公场所等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农业发展公司,同时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从而弥补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难题。

  据该公司董事长罗光林介绍,通过公司搭建农业金融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从输血到造血、从短期到长效,在产业上投得准、投得值,充分发挥资源、资本和资金的融合效应和综合效益。去年以来,达川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股份共建的形式,引进了绿地集团、四川好味稻、珍硒集团、万丰食品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示范园区、米城1.2万亩高山贡米园区和双庙现代蔬菜园区等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达川区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农业发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多方生产积极性,既确保投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又确保了村集体的稳定收益,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紧盯市场变化,发展订单农业,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生产基地今年最后一茬辣椒和茄子正在出棚,忙于整理土地的村民问基地负责人李建平:“李经理,接下来又种什么呢?”李建平回答:“种什么,要听农业公司的。”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双庙镇已成为达州市主城区的蔬菜保供基地,种植面积2000多亩,涉及3个村600多农户110家种植企业。当地农民务工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种植企业普遍没有挣到钱。重要的原因是种植企业搞不清楚“种什么”,生产“跟着季节走”而不是“跟着市场走”,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加上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导致“年年种年年亏”,经营业主的信心很受打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米 土地 蔬菜 高山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