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立春三“宝”


立春三“宝”

唐志强

  

  开栏的话: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用来指导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鲜明体现,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即日起,本报开设“走近二十四节气”专栏,深入宣传普及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敬请关注。

  立春的“立”是开始,“春”是温暖。甲骨文中的“春”字由“日”“艸(cǎo)”和一个像种子出芽的字组成。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即将过去,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种子发芽。中国传统以“四立”来划分季节,这种划分蕴含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意义,涵盖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是一年的交割点,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古人把立春日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秦代把立春日称为春节,并延续了2000多年。民国改历才把春节移植到正月初一。至今民间仍有“立春大过年初一”的说法。古代有报春、演春、迎春、接春、贴春、戴春、说春、飘春、班春、打春、鞭春、咬春、踏春、游春、探春等丰富多彩的立春习俗。以下谈谈传承影响最为广泛的咬春、鞭春牛和颁春牛图三大宝贵遗产。

  咬春: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韭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咬春”习俗由来已久,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东晋时期,立春时人们用蔬菜、饼饵、果品、糖果等装盘而食,并馈赠亲友,称为春盘。唐代皇帝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唐代因盘盛5种辛辣生菜,又名五辛盘,用于发五脏之气。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这一“咬春”的习俗流传至今,北京人吃春饼讲究炒菜,将韭黄、粉丝、菠菜切丝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称为和菜,卷着饼吃。并且要从头吃到尾,取其“有头有尾”的吉祥寓意。南方“咬春”习俗,将其演变为立春日吃春卷。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春饼和春卷分别是南北方人心目中春的象征,吃春饼、春卷都是“咬春”习俗的具体体现。

  鞭春牛:相传周公时就开始塑立春土牛,举行鞭春之礼,也叫“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汉代,打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此后逐渐成了人们判断时令、及时耕作的定规。此后千百年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逐步形成了一套仪礼规制。河南内乡县衙每年立春之时都会举行打春牛活动。鞭春牛用的鞭杆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鞭绳以柳条制作,具有春的氤氲气氛,长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官吏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知县率众官吏卒,身着公服,高擎仪仗和春字牌到城南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知县亲自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劝民农桑,以迎春气而兆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土牛、芒神抬至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立春之日,县署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祭品。百姓执彩旗,吹唢呐,聚集在大堂前,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诵读祝文。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官吏绕牛3圈,知县用鞭将春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纷纷落地,众官吏与百姓欢呼抢食,以祈五谷丰登,吉年有余。

  颁春牛图:《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左右两旁分别载有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指导当年农耕节令。清代特别流行《春牛图》,每年由钦天监于六月制定第二年的芒神春牛图,颁发到各地。《春牛图》里牵牛的牧童就是芒神,也叫“春神”。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相反,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春 二十四节气 迎春 生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