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田野“最强音”
——河南许昌市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武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产业兴则百业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为载体,积极探索夯基础、育产业、创品牌、促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完善设施,筑牢“粮仓”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是许昌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板块,要让中国人的餐桌上有更多的许昌粮,许昌责任重大。
隆冬时节,在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南街村,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正茁壮成长,整齐的麦垄和行道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建安区的赵保献流转土地4260亩,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认为自己种粮能够连续增产,有明显的优势。
“我流转的土地,基本都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要说这粮食连年增产,还多亏高标准粮田项目发挥的作用。”赵保献告诉记者,这里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而且路、井、电、渠等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起来极其方便省心。
“近年来,我市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思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67.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6.5万亩,夯实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庞占杰说。
和赵保献一样感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处的,不仅是种粮大户,还有许多普通农户。
“俺们这儿的农民惜地得很,这么好的地说啥我们也要种好!”建安区陈曹乡后孙汪村村民张新民告诉记者,得益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现在种田省心省力,一人就能把家里的十几亩地照顾好。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许昌市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2%。
改革创新,农民增收“钱”景好
“早上8点过来,下午5点就回去了,离家近,既不耽误照顾老人,也不耽误接送孩子。”日前,34岁的赵艳杰在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鑫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彩箱厂内加工纸箱。她熟练地操作着,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赵艳杰之前和丈夫一起在新疆打工。让夫妻俩决定回乡的理由,正是那个曾经看不到希望的老家近年来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裴庄村之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村、脏村、乱村,老百姓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零。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水沟池塘臭气熏天、房前屋后垃圾遍地。在村里走一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穷则思变。2017年,裴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鄢陵县鑫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土地流转过来,统一种植、管理和经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如何让土地上长出“金疙瘩”?裴庄村“两委”苦苦思索。2018年2月,村“两委”干部奔赴湖南、江西等地,考察特色农业种植项目,决定引入金丝皇菊种植。当年5月,裴庄村整治土地63亩,试种金丝皇菊15亩。当年年底,金丝皇菊收入就有26万余元。
尝到农业特色产业甜头的裴庄人,下定决心将金丝皇菊产业做大做强,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2020年,除了金丝皇菊外,裴庄村又引进了鄢陵皇菊、墨菊等新品种,筹资数十万元购置烘烤设备,对金丝皇菊进行烘烤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们共种植金丝皇菊、冬枣、软籽石榴等500余亩,建设垂钓养殖渔业基地1个,新增彩箱生产线两条,打造了民宿一条街,形成了集赏花、垂钓、采摘及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0年村集体经济达到100万元,2021年预计突破300万元。”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党支部书记裴得功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11/20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