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娄延召:以书为业读为径


  

  

  

  

  娄延召展示24小时公益图书馆藏书。本报记者 周涵维 摄

  金秋时节,记者踏进了河南省宝丰县玉带河畔由农民娄延召创建的“24小时公益图书馆”。午后,馆内陆续坐满了手捧书册的读者。见此场景,娄延召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我就是想让更多跟我一样的普通农民也能读到书、读好书。”

  

  让乡村有书香

  娄延召生长于宝丰县赵庄镇,从事图书经销业已有十七年。2014年,在他的筹措推动下,上下两层占地近200平方米的24小时图书馆在宝丰县城西北角的玉带河畔正式建成。开馆5年后,作为河南省第一座农民公益图书馆,这座河畔书屋已有注册读者8600余人,馆内藏书亦达14万册。

  走进大门,只见高低错落的书架沿墙而立,以“修己安人”为主题的巨幅倡议书也格外醒目。“只要登记了图书卡,就可以外借一个月,到期还能续借”,娄延召对记者介绍着图书馆的“会员制度”,“书不小心丢了,读者也不用赔。”

  开办公益图书馆后,在“全民阅读”政府工程的启发下,娄延召继续构想出了“惠民图书进超市”的大众化方案。2015年起,他陆续向县内三十多家乡间超市无偿配发了百余套书架,打造出了第一批“村村飘书香”图书点。上架的惠民图书不仅定期更新、免费借阅,还可以半价购买,让村民们真正体验到了“身边有好书”的全新氛围。

  在大韩庄超市的惠民书架前,店主李俊奇如数家珍地谈起了2016年开设书架以来的经营点滴。“有时候孩子跟着大人来,大人买东西,孩子就读书,”李俊奇指着书架上已被翻阅至卷边的样书说:“眼见小孩看得入神,大人就更乐意买书了。”在记者与店主交谈的过程中,娄延召分秒必争地翻阅起了店里的“需书清单”,将热卖脱销的“三国演义”与笔迹稚拙的“世界奇观书系”一一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备忘录里。

  

  从小柜台到大卖场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位以手工地毯起家的乡镇企业家,究竟为何转投图书事业,且将公益阅读做得这么大、这样好?

  2000年前后,地毯销售遭遇滑铁卢,娄延召遭遇了事业与人生的双重低谷。也正是在这个艰难时刻,他决定回归初心,“做一点真正喜欢的事情”。

  “我从小就爱读书,觉得书店是个特别神圣的地方,”他娓娓情深地说:“可惜我买不起书,店里也不许我一直蹭书看。”回味童年时的所想所感,娄延召黝黑敦厚的面庞上不仅写着遗憾,更显露出一份真纯:“那时我就想,将来开个免费看书的店该多好。”

  正是从这个“原点”出发,2002年,娄延召靠着400块启动资金在县城百货商场的一楼大厅里租下了一爿一米见方的柜台。为了找到读者,娄延召将书箱挂在自行车上,在县城周边的中小学校间跑起了“外勤”。有时候要去的学校实在太远,娄延召便将这座“移动图书馆”绑在公交车尾,到站后再卸下来接着骑。经年累月,自行车渐渐换成了摩托车、客货车,蜷缩在商场角落里的小柜台也一点点扩大成了顶层大卖场。

  “我常常读些名人传记自勉,”娄延召这样描述着他觅得人生事业的潜隐心曲:“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的所言所行让我领悟到,光自己一人‘卖书致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怀着‘感恩’的心意,反哺生养自己的故乡。”

  现如今,在近600平方米的图书广场里,各类教辅用书与文艺书籍应有尽有。卖场尽头,用于举办“朗读大会”的小舞台正虚位以待,明亮舒适的免费阅读区同样书友满座。

  娄延召对记者介绍道,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朗读大会”不设主题与年龄限制,既让家长有机会亲见子女身上的闪光点,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体验到了展示自己的成就感。想起自己与小选手们的互动经历,娄延召更加确认了文化生活重要程度:“读书给了孩子们‘说话’的内容和工具。哪怕是一开始怕到掉泪的孩子,也收获了克服胆怯的勇气!”

  

  实体阅读回归文化原乡

  “图书馆每年单人工支出就要十多万元,都需要图书经销的收益来支撑。”谈到如何以“商业”支持“公益”,娄延召透露了他的秘诀:“既要找准‘畅销书’,也要把握‘常销书’。”

  面对速食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新媒体时代,娄延召敏锐地捕捉到了实体书业的文化空间:“跟电子阅读不同,实体书始终最能给人以完整深入的阅读体验。”拿出一厚摞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娄延召以亲身体验描述着这种媒介差异:“拿起纸书,人会自然而然地静下来、慢下来,继而能读得懂、记得牢。”在他看来,实体书作为古典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未来成为新的“时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回归 群体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