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帮手艺人回归 助贫困户脱贫


  

  

  

  

  辛翠萍展示剪纸作品。

  10月9日至10月15日,记者跟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山西省静乐县、娄烦县,采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贫困农户交谈,近距离体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和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发布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选取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一年多过去了,记者看到,从深山里的苗寨到黄土高原上的农家,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带动下,龙老香、李促进、辛翠萍等一批新老手艺人正在回归,苗族刺绣、服饰制作、织锦技艺、银饰锻制、剪纸等传统工艺正竭力通过接轨市场,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子腊村:苗绣让妈妈回家

  花垣县石栏镇子腊村曾经以子腊贡米出名,现在苗绣和苗族服饰制作又成为另外一张名片。龙老香是国家级非遗苗族服饰制作的州级传承人,也是村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老师:“现在到工坊来学习的有一百多人,村里的妇女多少都会点,少的10多天,多的一个月就能学会基本技巧,学会了就在家里做,旺季每人每月可以挣3000元,淡季1000多元。”

  同村组的龙志银8岁就跟着外婆、妈妈学刺绣,十五六岁已经可以独立制作苗族传统服饰,手艺成熟的她是绣娘中的翘楚:“以前我们绣娘没有机会,现在我每月都有2000到5000元收入。”

  村里的订单一部分来自石栏镇的湘西七秀坊苗族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石佳介绍说,截至今年4月,公司已经免费培训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多人,在车间就业的每月有2000-6000元收入,居家的平均有1500元左右,实现了“妈妈”在家门口就业。

  麻正兵是石栏镇文化站站长,也是“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就业项目的发起人。他说:“非遗扶贫工坊为花垣县的文化扶贫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形成了文化精准扶贫新范式。让拥有苗绣技艺外出打工的妈妈回到家里来,在家门口从事祖辈相传的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得到亲情关爱,实现了社会和谐发展。”

  子腊村的石翠凤就是一位回家的年青妈妈,以前她在浙江打工,有了孩子后不想再离开家,“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就业项目给她提供了就业机会,居家工作,时间灵活,让她既能照顾孩子、家庭,又能挣钱。

  目前,在花垣县非遗中心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县苗绣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了十八洞村合作社、水桶村苗绣合作社、七绣坊、金田苗绣、五新苗绣、工艺美术厂等一批本土苗绣龙头企业,形成了高、中、低多层次系列品牌,苗绣产业初具雏形。

  

  麻料村:一批年轻银匠正在成长

  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鳞次栉比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深秋的雨中村寨已有些许寒气。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叮叮咣咣”敲打金属的声音隐约可寻,村里的非遗扶贫工坊里,银匠师傅们正在工作,煅烧银块、打制银条、入模刻花……麻料村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手艺代代相传,全村800多人中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银饰制作,银匠遍布全国各地。

  李仕将从17岁开始加工银饰,如今已经30多年了,他最擅长打制苗族女性挽发髻的银梳:“早前都是先做好银饰产品,再外出销售,背井离乡,收入低、不稳定。前些年也去省内外一些景区打工做各种银器。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都是订单式,就在家里加工,平均下来一天能有400元的收入。”

  1992年出生的李促进是年轻一代银匠中的佼佼者,手艺从爷爷、父亲那里习得。高中毕业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让他选择出外学习厨艺。“越是离开了这个环境,才越知道了祖传手艺的价值。”3年后,他选择回村继承祖辈衣钵。现在他不仅会打制一整套苗族姑娘嫁衣中的银饰,还专攻手镯制作,将传统技法和时尚设计相结合,制作出了很多受年轻人欢迎的创新作品,一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希望能做出点自己的创造,体现自己的价值。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回归 订单式 持续增加 嫁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