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帮手艺人回归 助贫困户脱贫


  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带动下,村里的年轻一代正在回归乡村,1999年出生的潘元定在村里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潘仕学的工坊里当学徒,他介绍说,村里和他差不多岁数的孩子有10多个,目前他知道的就有近10个已经回到了村里,学习银饰制作。

  “现在很多年轻的银匠都回来了,大家一起做更有力量,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传承下去。”李促进说。

  

  传统工艺的扶贫力

  辛翠萍,静乐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因为丈夫早逝,她一个人要养育4个孩子,没有收入,她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生计,她到外地靠干苦力挣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转折发生在2016年,静乐县文化馆发现了她的剪纸才能,并推荐她到北京参展,没想到作品一下子就让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老板看上了,当场跟她签约,聘为公司的产品设计师,每月有4500元固定工资收入。除此之外,县里的利民小学还聘请她教孩子们剪纸,每月1000元。“剪纸从小就会,小时候就拿妈妈、奶奶剪剩下来的小纸片剪着玩儿,没想到这个也能挣钱。”

  自己脱贫了,她还带领姐妹们一起剪纸,附近村庄里60多名妇女跟着她学剪纸,“娄烦县一位小姐妹剪得最好,在一次展览活动中,一张小猫咪的剪纸卖了150元,她高兴得不得了。”

  传统工艺的振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雷山县是一个苗族文化资源大县,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3项,省、市、县级非遗名录224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455人,目前,全县建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1个。据统计,2018年非遗扶贫带动6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86人脱贫。雷山县副县长周骆斌说:“2018年,全县以非遗为主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8亿元,旅游和文化在雷山是能持续推动脱贫的两个支点,未来,我们要探索如何让传统工艺和市场经济嫁接好,焕发出新的时尚和活力。”

  

  市场接轨仍在探索中

  “为了赶制用于苗年庆典的织锦,18个姐妹整整一个月时间就住在我家里,每天加班到凌晨1点,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在拼命织,才完成了两块宽76厘米,总长19米的织锦。”甘小芝是苗族织锦技艺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耗时费力,她最有体会。这也是很多传统手工艺在对接当今市场时最大的难点,昂贵的人工成本决定了产品必然价格高昂,只有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市场受限。

  甘小芝说,她的工坊目前最多只能带动30多人就业,“订单就这么多。”

  中国手艺网的工作人员郝秦玉说,他们网站曾经做过一个市场调研,大概300元左右价格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销量最好。甘小芝也说,她的产品中,目前最好卖的是300元到2000元一条的围巾。

  如何适应市场,从作品转变为产品,再成为商品,传统工艺与市场的接轨仍在探索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回归 订单式 持续增加 嫁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