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笋量大,一年四季产不停,而且是野生的,品质非常高,通过液氮速冻加工保持鲜笋原汁原味,冬季销售到东南沿海市场,效益更好。”该公司总经理包传彬说,由于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一名农民一天采笋收入可达300多元,已有农户开始主动退耕还竹,积极疏林,笋竹资源有望实现量质齐增。
看中了高山生态环境价值,上山找寻产业发展机会的,除了农业企业,还有一大批新农人。沿河乡人何立坤就是其中一位。
睿智、坚定、认真,这是记者见到何立坤时的第一印象。2010年他留学归国,到福建农林大学从事微生物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去年,看到山上大片闲置土地,加上乡里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政府还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他心动了,下决心辞职回乡到高山上建了食用菌基地。
“老家地处山区,土地没受污染,漫山遍野都是竹林,可以就地取材栽培更高品质的生态竹荪、羊肚菌,预计每亩地能收入6万元。”谈起公司前景,何立坤充满信心。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后的城口,山地特色农业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快轨上风驰电掣,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井喷之势。
以生态引游客进山吃住娱,靠特色促旅人出山带特产。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山内外要素互通,城口改善交通、出台政策、制订规划,要素持续涌入、景区不断升级、品牌日益鲜亮。一进一出中,山间乡村新动能增强、新产业兴旺、新业态勃发
进与出:从深藏无人知到拥抱大市场
筑起农、文、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新路径,特色农业为路基,文化旅游是路面,产品效益是里程碑。路基的承载力影响着发展的稳度,路面的宽广度决定了前进的速度,里程碑的公里数标定了进展的程度。
然而,融合发展需产业,产业入山需交通;文旅成败在游客,游客进山需道路;产品效益靠销售,销售出山需运输……交通,大山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的最关键因素。
为山所困、为路所限的城口,由于山外的资金、技术、消费者不愿来,山里的产业发展缺基础,虽气候宜人、胜景遍布,软文化、硬产品丰富繁多,也只能藏在深山无人赏、有市有价运不出,农民守着金银山、过着穷日子。
据了解,几年前城万快速公路建成通车前,重庆主城到城口需要8小时,但现在也还要4小时。改善交通运输一直是城口最大的愿望、最紧迫的任务。
“在外联上,城口积极争取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其中关键性的城开高速已开工,但山区建设难度大、工期长,在此期间城口必须苦练内功,完善内部设施,打造精品景点,力争使高速畅通之时,即为城口旅游引爆之日。”阚吉林向记者讲述城口的发展战略时说。
城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天然优势,概括起来有天、地、人三重。
作为唯一荣获“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称号的地方,城口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3℃,是消夏避暑的天然“凉城”;坐拥国家级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高山草场,巴山群峰逶迤连绵,原始森林苍翠茂密,高山草甸广袤无垠;秉承巴蜀文化传统,深受三秦、楚天文化熏陶,拥有红色文化底蕴,民俗神秘悠远、人文多元荟萃。
为了让文旅这个价值转化器高效运转,构建县域经济新支柱,城口县委、县政府集合资源,以攻坚方式倾力推动。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统筹全域旅游资源。经过通盘考虑、细致谋划,城口确立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的发展思路。
“以农文旅融合实现游客进山、产品出山,首要任务是打响知名度、营造美誉度。”城口县文化旅游委党组书记陈良丰说。
打造知名景区、构造引力磁场,是引来游客、打开市场的捷径。对此,城口内育外引,集中力量推动亢谷、九重山两个国家5A级景区打造。今年5月,城口与重庆海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后者将向九重山文旅项目投资55亿元。
近两年来,两大景区以休闲度假、山地体验、彩叶观光、森林康养、会务文创、特色餐饮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持续完善提升,两位数的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增速,充分展现了成效和前景。
知名景区重要但仍是点,带周边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方能实现生态旅游全域化目标。景区以品牌带动、辐射周边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借力发展的同时,也在用自身特色丰富景区内涵,互融互促产生“雁阵效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3/20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