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看城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


  就这样,靠着“两只手”协同发力,城口开始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融合之势如星火燎原。

  农民靠扶贫下山,产业喜生态上山。通过下,腾出上山生态产业发展空间;源于上,创出下山贫困农民增收机会。一下一上间,农民生产便捷、生活安逸,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兴旺,生态价值迸发、保护更佳

  

  下与上:从石头里刨食到兴业中创富

  在城口,农文旅融合发展承载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三副重担。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消除贫困,既是实施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和牛鼻子,提住、牵稳就能破题、答卷!

  “此前,全县贫困人口的70%都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电的高山区,要实现脱贫致富,人口下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由之路。”在座谈中,阚吉林告诉记者。

  农民居所海拔下降了,生活水平却上来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房,让住房条件与村容村貌大变样;大散居改为大集中、小分散,公共设施配套更为集约、便利、齐全,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逐步成为过去式,穷根逐渐被刨除。

  搬得下、住得好,还需能致富、可持续。高山陡坡换为河谷平坝,不仅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更关键的是聚居规模扩大,集聚了人气和商气,务工、创业、经商的环境更为成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始涌现。

  高观镇施礼村的乡村创客工场,就是一个旨在让下山村民能就业、可致富的项目。村集体从农民手中收购安置房一层门面,装修改造成旅游产品研发、产业孵化、配套加工等功能用房,依托村里的生态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入驻。

  在产业孵化区,一间由艺术学院师生指导农民开设的竹石工坊里,村民娴熟地用粗细不等的竹篾,编制出精致灵巧、乡味浓郁的各色装饰品、日用品;在工坊另一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顽石,在农民匠人的凿磨、雕刻下,化身为花插、砚台、摆件等工艺品。

  “工场吸纳了村里不少闲置劳动力,旅游产品销售得也很好,一个石头花插可以卖100多元,山间溪谷遍布着卵石,不少村民去拣石头,拿到工坊来就能卖钱。”高观镇施礼村党支部书记向辉说。

  像施礼村这样的集中安置点,城口已经建成122个,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农民能做、擅干、易增收的产业,帮助下山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唤醒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高寒深石山区并非安居乐土,却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宝地。

  农民从高山上搬下来,山上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并没有闲置、荒废,而是作为宝贵的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资源,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合股经营等方式,进行生态化产业开发,实现生态产业上山,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旅则旅。

  好山好水出好药。城口境内崇山峻岭间,生长着天麻、太白贝母等500多种名贵道地药材,名副其实为“生态药谷”。然而过去因没有企业带动,总体上规模小、效益低,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

  2017年,在外地从事煤矿生意的城口人熊兴桂,发现了家乡中药材潜藏的巨大价值,决定从“地下”转战“山上”,回乡成立了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厂房和数千亩的山地中药材种苗培育和种植基地。从去年以来,公司已累计与全县90多个村的6000多户农民签订了总值3.2亿元的种植收购合同,有效带动了城口秦巴山生态中草药材的发展。

  在城口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过程中,除了促推原有产业做大做强,一些过去因缺产业而低效利用的生鲜物产,其价值也在加工中放大。与此同时,生态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农民收益在与企业合作中增加。

  爽脆、鲜美、营养、多纤的竹笋,历来有“素食第一”的美誉。沿河乡是远近闻名的“竹笋之乡”,笋竹面积超过4万亩,品种多且质量高。然而,过去苦于加工、储运、营销链条缺失,好生态孕育的好产品却没有好市场、好价钱,只能是“人在家中穷,笋在林中老”。农民下山后,对于竹林更加疏于管护,竹林面临退化风险。

  “鲜笋采下来几个小时内必须进行杀青、保鲜,否则就会老得嚼不动,引企业到山里建厂才能实现资源变现。”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说,经过努力,乡里终于引来了专事竹笋加工的重庆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高山 森林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