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00,黄泛平原上的山东省临邑县,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富民家庭农场理事长魏德东已经起床,洗漱穿戴停当后,便走到离家不远的农场。现在正是秋粮收获的关键时节,3000多亩间作的玉米和花生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就看这几天。
进了农场,他先到晾晒玉米的空地上看了看,前几天已经收了几百斤玉米,卖之前还要晾晒1个月左右。魏德东举起两穗掰开的玉米,给记者看密实的籽粒:“这些将来要送到淀粉加工厂的。你看这个品种,籽粒非常饱满,排布紧密,市场上很受欢迎。”
农场里还有近100亩试验田,是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和家庭农场联合建设的。眼下小麦刚刚播种,地里正在喷灌。这里有不少做实验的新品种,魏德东觉得,没准哪个品种就是将来增收的希望。
上午11∶00,外地一位搞育种的农民来拜访魏德东,两人相聊甚欢。在魏德东看来,要做好农业就得彼此联合,“只有相互交流信息才能共同发展。”每月镇上赶大集那3天,他都会邀请市县的农业专家到家庭农场,帮本地村民答疑解惑,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下午14∶30,老魏开车去另一片承包地。他是德州市最早注册家庭农场的种粮大户,但从2013年至今,他承包的3000多亩土地始终没有扩大面积。“有很多人建议我多承包一点,但我想经营土地就要有效益,不能搞砸了让别人说流转政策的不好,也不能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我们息息相关,得保证粮食产量。”目前小麦已经比去年增产了10%,玉米平均亩产1400斤,和玉米间种的花生也达到亩产300多斤,预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在地里的时候,魏德东也是手机不离身,差不多20多分钟就要打个电话。他的玉米都是订单经营,收获时更是要及时和外地厂家沟通。回到办公室,他拿出个自己装订的本子,打电话确认今年的玉米销售。通过订单经营,魏德东的玉米价格要比市场价高出0.15元左右。而且在近年来的玉米价格波动中,也没受什么影响。
打完电话,魏德东又回到地里。收完的地块有的已经浇过水,他用铁锹将土壤铲开,湿润的土壤在手中攥成团后,落地迅速散开,魏德东满意地点点头。他把漫灌和喷灌相结合,既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又达到了节水的效果,一亩地只需浇15-20立方水。
晚上21∶10,白天的忙碌终于告一段落,魏德东处理起农场的财务,“这时候没什么需要联系的业务,晚上也更能集中精力。”他一张张查验发票和账单,认真做好标记,按顺序一一排好。
一切都处理完,外面已是静谧无声,只有偶尔驶过车辆的鸣笛。回家的路上,魏德东开始谋划起下一茬种植:“墒情不错,种冬小麦没问题。”
视频报道请扫二维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2/20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