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机制创新推动降解地膜推广应用


  地膜是我国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由于重使用、轻回收,回收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局部地区造成了地膜残留污染,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作为推进农膜回收、解决农田白色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应用评价体系。据了解,从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降解地膜农田应用评价和示范。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高尚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开展降解地膜农田应用评价和示范的目的是什么,重点想解决什么问题?

  答:我们开展降解地膜农田应用评价和示范,重点是要突破“用什么”“怎么用”“用在哪”的问题。

  一是社会高度关注,需为农田白色污染治理新路径解决“用什么”的问题。目前,地膜残留污染防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废旧地膜回收,二是推广传统地膜替代产品和技术。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为对环境无害的新型农用地面覆盖材料,其应用推广,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将会成为新时代农业“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力量。

  二是行业发展陷入瓶颈,需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作为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需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除服务生产外,更应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潜力巨大,但产业培育和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亟须规范国内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应用,遏制概念炒作、盲目推广等不良现象,探索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符合我国实际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评价与推广的技术体系和实践经验。

  三是“产学研推”衔接缺失,需打通产品落地通道解决“用在哪”的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可成膜材料多,其适用性研究复杂且缺乏工作基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涉及材料、环境、农业、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评价和技术推广需要相关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地膜生产企业等多方沟通衔接、深度配合、相互融通,才能合力完成。但前些年,由于大家对白色污染认识有限,全生物降解地膜需求有限,“产、学、研、推”各自为战、明显脱节,科研机构说不清、生产企业不量产、一线农民不敢用、政府部门无法推,还没有形成联合攻关、融合发展的机制,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的发展陷入瓶颈。

  问:近年来,生态总站在评价和推广的机制方面做了哪些创新?

  答: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围绕研发和评价全生物降解地膜新材料、新工艺及新产品,创新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推广机制,解决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规范缺乏、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的作物和适应区域不清、企业产品创新与农业应用需求脱节等问题,通过多系统协作有序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试验示范,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联合构建工作新机制,联合开展试验评价和示范推广,联合推动行业升级,为防治白色污染提供技术和选择路径,我们成立组织实施机构,强化工作推进和科技支撑;科学制定技术方案,统一规范应用评价试验;稳步开展示范推广,探索应用技术模式与机制;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工艺和产品创新;全面开展宣传培训,提升技术影响力。

  我们组建了推广部门、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构成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应用评价与示范推广”团队,建立生态总站牵头组织(推广工作链)、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支撑(科技支撑链)、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创新链)、社团联盟宣传培训交流(连接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示范推广(熟化示范点)的“三链一环多点”的“双向反馈、多方协作、多点衔接”的联合工作新机制。协作构建“政产学研盟推”联合的评价和推广机制,通过建立“生态总站统筹协调,省市县农业环保机构具体领衔,农业科研院校、研发生产企业、创新联盟、新型经营主体等广泛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协同”的工作机制,破除农技研究、材料化工行业、技术推广各自封闭运行和产需信息不对称等机制障碍,促进原料研发生产、农艺配套、技术推广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力。

  问:建立“三链一环多点”的新机制之后,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物降解 残留 样方 缺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