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来福在草帽上题字。本报记者 崔现芳 摄
初秋时节,位居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里游人熙攘,清风怡人。
被记者找到时,年逾七旬的五保户老人韩来福正在大戏台上凝神挥毫。与餐饮服务、村容美化等其他文旅岗位不同,来福大爷负责的是村中为数不多的“文创产品”。只见他红衫轻摆,运笔如飞,为一顶顶麦秸草帽题上了“骆驼湾”三个大字。经此“点睛”之后,原本平凡无奇的劳作器物随即便在古拙之余焕发出了文化气息。
穷山乡里的“文化人”
在韩大爷崭新的三开间砖瓦房内,四处挂着他多年来创制的书画作品,画中既有扬尾阔步的山中猛虎,也有提刀倨立的红面关公;既有典丽内敛的古装美人,也有青春活泼的摩登少女。“那时候太穷,想写小说也只能在学生们用过的作业本背面挤着写。”来福老人从柜中取出几厚本手稿,向记者展示着其中一页页一行行工整紧凑的蝇头小字。“写咱们农村,就是要写出生活里的美好细节。”
交谈间,来福大爷回忆起2018年他作为民俗艺人在北京参录“我有传家宝”节目的经历,也顺势向记者勾勒出了他青年时代的多彩轮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这片高山深沟里走出去的第一批人,来福老人离开太行山,先后做过苦力、矿工、瓦匠,最后才在一支古建施工队里落了脚。偏爱文艺的韩来福借着搭架递料的机会“偷师学艺”,逐渐练就了一手画柱塑像的手艺。
“还别小看在草帽上写字。坑坑洼洼的,可难写呢。”来福大爷逐一检视着墨迹未干的草帽,面露自豪地说:“这也是个技术活儿,换别人还干不成呢!”很难想象,眼前这位颇有文创心得的矍铄老人在两年前还一度是村中有名的“懒老汉”。
徘徊村口的“懒老汉”
在记者的连番追问下,来福老人方才透露了他中年回乡却全无“干劲儿”的内情所在:一是村里贫困,没有什么可挣钱的产业;二是无儿无女,生活前景无不暗淡。谈起自己整天抱着酒壶在村里闲逛的日子,来福老人略显苦涩地说:“只有我一个人,就算真挣了钱,也不知道给谁存。那时候我最爱跟人聊天儿。等一天,就为了给他们讲讲故事。”
来福大爷不愿暴露的这段“懒汉”生活,恰恰映衬着骆驼湾村曾经的真实困境。2012年前,位于阜平县最西侧的骆驼湾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贫困发生率高达79.4%,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转机发生在2012年年尾,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骆驼湾村首次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总动员。正是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新视野下,骆驼湾人挣脱出了“九山半水半分田,乱石滩里挣钱难”的古老俗语,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新希望。
为了让孤身一人的韩大爷也重新活出“奔头儿”,村干部隔三岔五便来到来福大爷的小院儿,替他洒扫整理,鼓励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骆驼湾的文旅新路添砖加瓦。“为我设想得这样贴心,”来福大爷忆起往事仍然感动不已,“我也一定要卷起袖子干起来啦!”
找回春天的“老一辈”
6年多来,骆驼湾人在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之下逐渐摸索出了发展优质林果、食用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致富新路。在“人人有活干,户户无闲人”的新容新景中,意气风发的不仅是回村创业的青年人,还包括原本在贫困中挣扎了大半生的老一辈。
正是在大伙儿的创业氛围和村“两委”的关心动员之下,年过七旬的韩来福重新拾起了泥塑与书法绘画的手艺。他每天在村广场的大戏台上用毛笔给草帽题字,身边总围着一群看新奇的游客,为“生态旅游骆驼湾”增添了人文一景。
如今,除了“题字草帽”,骆驼湾周边各家各户房梁上的石鸽也大多出自来福大爷之手。这些石鸽由水泥浇筑而成,既延续了晚清以来当地祈佑平安吉祥的民居建筑传统,又在新材质、新技法中揉进了新时代的生动气息。2019年春节前,韩来福还响应驻村工作队的号召,为全村各家各户题写了应时应景的新式春联。这些对联从“扶贫贵在扶志”讲到“脱贫立志脱愚”,从“龙飞凤舞伴凯歌”讲到“步步登高乐无穷”,无一不描绘着劳动致富的“广阔天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14/20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