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骆驼湾一号院前留影。本报记者 崔现芳 摄
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
初秋的太行山区,清凉宜人。记者从河北省阜平县城出发,驱车沿蜿蜒的柏油路西行,四十分钟后抵达大山深处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
从村口望去,月牙状的村落依偎在群山脚下,岭上时有白云飘过;一栋栋太行山居风格的新房,在绿树掩映间错落有致;马路两边的格桑花缤纷鲜妍,村民们怡然自得地在农家乐或山边果园、菇棚里忙活着,让人顿生回归田园之意。
骆驼湾村所在的阜平县属革命老区,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又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内。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道路狭窄崎岖,基础设施落后。6年前,村里常住居民以留守老人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土豆、玉米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海拔1500多米的骆驼湾村,走访看望困难群众,在这里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勉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6年多来,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在河北省各级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骆驼湾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食用菌、水果产业和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业,晒出了亮丽的脱贫成绩单:2013年建档立卡时贫困人口189户、447人,2018年底下降到1户3人,贫困发生率由79.4%下降到0.5%;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1239元。
骆驼湾村已经摘掉了“穷帽子”,村庄环境和群众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大山里许多年冷清寂寞的小村庄,终于激发出新活力、迎来了新曙光。
精准脱贫育产业
2012年前的骆驼湾村,全村247户人家分布在9个自然村,最远的距离中心村7公里山路,最小的只有4户8口人。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除了面积狭小的水浇地之外,剩下的大都是用石头块垒在山梁上的“薄田”,人均耕地仅1亩。主要作物为一年一收的土豆和玉米,村民平时散养点猪和鸡,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部分村民农闲时会上山刨些药材补贴家用。
“山高沟深龙泉关,乱石滩里挣钱难。脱贫致富虽然很难,但我们有信心。”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说。镇里邀请相关专家实地考察、把脉问诊,帮助村民拓宽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骆驼湾村天蓝水绿,空气质量非常好,这样的环境产出来的香菇大概率是优质香菇;骆驼湾村夏天正午最高气温也不超过30℃,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冬天雪景优美,山泉形成的冰瀑能保持到来年3月,加上距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不远,有着巨大的旅游潜力。
于是,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山下发展食用菌种植、山上种植新型果树的产业脱贫思路,就此确定。
六七年过去,骆驼湾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骆驼湾村南的低缓山坡上,分布着一排排罩着黑色遮阳网的食用菌大棚,共有75栋。龙泉关镇副镇长、骆驼湾包村干部曹建平介绍,这是由公司牵头对200亩荒山河滩进行改造而成,采用“政府+金融+科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模式,每年种植香菇117万棒,销售收入约600万元,农民增收200余万元。100余名劳动力可实现月均收入2000元。
种植苹果、樱桃、药材,也是骆驼湾村致富的新手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流转土地700亩,分别种植高山苹果、优质核桃300亩、樱桃100亩、林下药材300亩。果树挂果前,承包公司给村民每年每亩地补助1000元,挂果后实行利润五五分成。平时,村民还可到果园进行套袋、施肥、锄草、采摘等打工挣钱,每天可获得工资80-100元。如此农户就有股金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的三项进账。
骆驼湾村还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水资源、毗邻天生桥景区等优势,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激活生态旅游,吸引大量游客。村里有68户村民与北京寒舍公司合作开办农家院,农户把闲置的农家院租给公司经营,户均年增加租金收入1万元。民宿产业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90人就业,人均务工年增收达到2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18/20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