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山东:会当凌绝顶 兴农鲁韵长


  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一片有近2000万人为求温饱而被迫“闯关东”的土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的人民用热血和奋斗,赢得了“全国农业看山东”的美誉: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9%的肉类、12%的水果、13%的蔬菜、14%的水产品和19%的花生,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4%。

  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山东视察,都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山东农业文明古老而厚重,北魏时期山东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后人称之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总书记在2018年强调,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介绍,70年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立足“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以坚持稳粮增收为首要任务,以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会当凌绝顶”的勇气,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苦弱贫乏,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担当农业大省稳粮增收责任的“深度书写”

  刚刚过去的夏粮生产季,齐鲁大地捷报频传: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达510.66亿斤,创历史新高:亩产425.26公斤,比上年增加19.31公斤,创历史新高;泰安、淄博和烟台的小面积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828.7公斤、835.2公斤和840.7公斤,10天内3次打破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要知道,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小麦单产都在100公斤上下徘徊。与种粮农民打交道近30年的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感慨:“山东农民特别珍惜土地。在农村,谁家的土地荒了,最被‘瞧不起’。农村孩子上的第一课,就是吃完饭碗里的最后一粒粮食。”

  也许,正是历史上经历过无数“吃不饱”的阶段,才让山东农民在新中国的伟大怀抱里迸发出最持久、最猛烈的力量。他们从1952年分到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洒向了这片热土。

  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1949年9月来到山东,见证了山东农民种粮增收的全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扎根于滕州史村,与当地农民一起建立起冬小麦精播栽培理论体系。1975年,史村820亩小麦平均单产457.5公斤,在当时那个追求温饱的年代,引发了巨大轰动。

  直到如今,余松烈院士开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其后衍生的各项技术,始终是冬小麦生产的主导技术,惠及3亿多亩麦田,累计增产小麦近300亿斤。2016年4月,在余松烈老先生的葬礼上,几位年迈的滕州农民,自发为他送来了金质勋章。

  亩产从100公斤跃升到800公斤,老先生含笑而逝,背后是亿万齐鲁儿女手中沉甸甸的“饭碗”:山东粮食总产量从建国初期的870万吨,1984年突破3000万吨,1993年突破4000万吨,2014年粮食总产突破5000万吨,2018年达到5319.5万吨。

  

  让全国人民冬季吃上新鲜菜的“东方奇迹”

  “饿得实在不行了,我咬着牙出去挖了大半车黄蓿菜,这才救了全家人的命。”今年76岁的王伯祥,始终铭记着上世纪60年代那生命中最灰暗的一天。

  “吃的是黄蓿菜,喝着牛脚窝里的水”,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就是地处渤海岸边的寿光人民,始终在重复着的日子。

  1986年,吃着黄蓿菜长大的王伯祥,成为时任寿光县委书记。自此,一场冬暖式蔬菜大棚革命在这片世代贫瘠的土地上兴起,改写了几千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创造了让全国人民冬季吃上新鲜菜的“绿色浪潮”“东方奇迹”。

  “扎根于蛮荒,顽强的生命力……寿光人民正如‘黄蓿菜’一般,在新中国的感召下,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将穷窝子变成了安居家园。”王伯祥说。

  如今的寿光,不仅是享誉中外的“设施蔬菜之乡”,还是“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地,更是闻名世界的“蔬菜产业硅谷”和“蔬菜种业奥林匹克竞技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粮食 冬小麦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