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山东:会当凌绝顶 兴农鲁韵长

网友投稿  2019-09-16  互联网

  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一片有近2000万人为求温饱而被迫“闯关东”的土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的人民用热血和奋斗,赢得了“全国农业看山东”的美誉: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9%的肉类、12%的水果、13%的蔬菜、14%的水产品和19%的花生,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4%。

  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山东视察,都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山东农业文明古老而厚重,北魏时期山东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后人称之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总书记在2018年强调,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介绍,70年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立足“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以坚持稳粮增收为首要任务,以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会当凌绝顶”的勇气,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苦弱贫乏,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担当农业大省稳粮增收责任的“深度书写”

  刚刚过去的夏粮生产季,齐鲁大地捷报频传: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达510.66亿斤,创历史新高:亩产425.26公斤,比上年增加19.31公斤,创历史新高;泰安、淄博和烟台的小面积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828.7公斤、835.2公斤和840.7公斤,10天内3次打破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要知道,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小麦单产都在100公斤上下徘徊。与种粮农民打交道近30年的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感慨:“山东农民特别珍惜土地。在农村,谁家的土地荒了,最被‘瞧不起’。农村孩子上的第一课,就是吃完饭碗里的最后一粒粮食。”

  也许,正是历史上经历过无数“吃不饱”的阶段,才让山东农民在新中国的伟大怀抱里迸发出最持久、最猛烈的力量。他们从1952年分到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洒向了这片热土。

  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1949年9月来到山东,见证了山东农民种粮增收的全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扎根于滕州史村,与当地农民一起建立起冬小麦精播栽培理论体系。1975年,史村820亩小麦平均单产457.5公斤,在当时那个追求温饱的年代,引发了巨大轰动。

  直到如今,余松烈院士开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其后衍生的各项技术,始终是冬小麦生产的主导技术,惠及3亿多亩麦田,累计增产小麦近300亿斤。2016年4月,在余松烈老先生的葬礼上,几位年迈的滕州农民,自发为他送来了金质勋章。

  亩产从100公斤跃升到800公斤,老先生含笑而逝,背后是亿万齐鲁儿女手中沉甸甸的“饭碗”:山东粮食总产量从建国初期的870万吨,1984年突破3000万吨,1993年突破4000万吨,2014年粮食总产突破5000万吨,2018年达到5319.5万吨。

  

  让全国人民冬季吃上新鲜菜的“东方奇迹”

  “饿得实在不行了,我咬着牙出去挖了大半车黄蓿菜,这才救了全家人的命。”今年76岁的王伯祥,始终铭记着上世纪60年代那生命中最灰暗的一天。

  “吃的是黄蓿菜,喝着牛脚窝里的水”,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就是地处渤海岸边的寿光人民,始终在重复着的日子。

  1986年,吃着黄蓿菜长大的王伯祥,成为时任寿光县委书记。自此,一场冬暖式蔬菜大棚革命在这片世代贫瘠的土地上兴起,改写了几千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创造了让全国人民冬季吃上新鲜菜的“绿色浪潮”“东方奇迹”。

  “扎根于蛮荒,顽强的生命力……寿光人民正如‘黄蓿菜’一般,在新中国的感召下,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将穷窝子变成了安居家园。”王伯祥说。

  如今的寿光,不仅是享誉中外的“设施蔬菜之乡”,还是“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地,更是闻名世界的“蔬菜产业硅谷”和“蔬菜种业奥林匹克竞技场”。

  不仅是寿光,不仅是蔬菜,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筐子”中,都有山东农民的辛劳汗水和重要贡献。地处鲁南的兰陵县和鲁西的莘县,蔬菜种植面积都在100万亩上下,是北京和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蔬菜产地;位于山海相依间的烟台市,苹果、大樱桃、葡萄酒、梭子蟹、海参等品牌农产品畅销海内外;在位于沂蒙山腹地的金锣集团,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000多万头、肉鸡2亿只、年产肉及肉制品300万吨……

  2018年,山东蔬菜及食用菌总产8192万吨,园林水果总产1673.8万吨,肉蛋奶总产1521.4万吨,水产品总产816.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70年来,山东农民的艰苦奋斗和伟大创造,生动诠释了农业的保供给作用,极大丰富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李希信说,“近年来,山东农民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强化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正在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改革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创新实践”

  “但愿人长久,相伴得利斯”,这句为众人熟知的广告语,如今已是一村人幸福生活的写照。行走在诸城市得利斯村,制式统一的乡村别墅整齐排列,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围坐。“俺和老伴儿都是得利斯的退休职工,现在衣食住行样样不愁,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小孙子。”年近古稀的村民郑刚烈说。

  如今的幸福生活,却让郑刚烈回忆里的穷苦岁月更加清晰:“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攒下粮食也没挣着钱,光棍子却拉起一个连。”彼时,这个村庄的名字还叫“西老庄”。上世纪80年代,在时任村委会主任郑和平的带领下,西老庄村开始办起面粉厂、屠宰厂,与诸城外贸等企业一起,探索出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后来,又推动了以“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实现规模经营”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

  随后,农业产业化这一源自农民的创造,飞出诸城,走向全国,在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到2017年,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布局下,新农村建设大幕拉开。诸城针对村庄数量多、布局分散、农村人口转移加快的实际,又创造性推进了“基础设施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农民意愿优先”为特点的“多村一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农村社区化发展道路。

  70年来,诸城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恰是山东农民勇立潮头、创新求变的缩影。改革开放初期,胶东地区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胶东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莱西县以党支部为核心,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村委会、经济组织和群众团体建设相结合,创造了农村治理的“莱西经验”;其他如莱芜简政放权、章丘依法治村等经验,也都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16/20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