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蓝色”闪耀在垃圾治理第一线


  一个村在全县首现“蓝天侠”,“蓝天侠”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如今涌现出一批人,这样一群“蓝天侠”活跃在农村屋场、路边、河畔治理垃圾,乱烧垃圾少一天,碧水蓝天就多一分。

  一个镇在全省首设蓝色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单纯地收集垃圾到自治、自管,这样一个以垃圾治理为主体的合作社忙在基层首创的最前沿,用保洁员的智慧与辛苦将以前的“灰色”换取成现在的“蓝色”。

  一个县在全国首创垃圾治理蓝色体系,从最初摆放入户蓝色垃圾桶到如今统一设立“蓝屋、蓝车、蓝岛”,这样一个蓝色体系迸发出巨大的效应,形成了蓝色经济,使过去嗤之以鼻的垃圾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这样的片断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湖南唯一一个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激励县”“首个国家级生态县”——长沙县的垃圾治理现场;这样的蓝色从村到镇再到县,闪耀在全县垃圾治理的第一线。

  在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看来,垃圾治理是个全国性难题,即使是在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也是难关中的难关,在长沙县“五治”(治厕、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风)工作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如果“治垃圾”没搞好,“五治”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黯然失色。因此,长沙县在垃圾治理这一方面持续攻克难关、不断进行基层首创,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全民治理,探索创新了垃圾治理蓝色体系,破解了重大民生难题,为乡村振兴提升了成色。

  

  激发“民觉”,从百姓衣食住行源头做起,做到垃圾治理减量化,将“难事”变成“蓝事”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是关键。老百姓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居多,因此,长沙县引导民众树立“节约即环保”的理念,激发民众的“自觉”,从衣、食、住、行、购源头抓起,做到杜绝浪费、源头减量。

  怎样解决“吃”出来的垃圾?首先要“管住嘴巴”,力戒浪费现象,长沙县决定从饮食源头进行有效减量。

  两年前,春华镇每天的垃圾增量在全县都是最高的,有时甚至高达30%-40%。春华山村全村1600余户,从前因为垃圾不分类,每天产生近3吨生活垃圾,其中餐厨垃圾占了6成。在承办酒席时,饭桌浪费严重。据春华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再明介绍,以前,春华山村办红白喜事时习惯于大操大办,上齐12个菜,结果红白喜事刚刚吃完,屋前屋后全是垃圾。

  长沙县通过开展“治风”行动,狠刹铺张浪费歪风。近两年来,12道菜缩减至10道菜,同时大碗也变成中碗,份数与分量双重减量,从源头上减少了许多白色垃圾的产生。如今,春华山村在实施垃圾治理后,垃圾减量在80%左右,其中餐厨垃圾在减量中占6成。长沙县各村办酒席产生的垃圾量比原来减少了15%。

  “衣”也是源头减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村民觉得有些旧衣服丢之可惜,放在可回收垃圾桶经常被送至焚烧,村民建议再摆放一个可以放旧衣服之类的专用桶。因此,果园镇想民众之所想,在长沙县率先统一设计制作了浅蓝、深蓝两种蓝色垃圾桶放在家家户户院前,便于将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果园镇镇长彭朝溪认为,“爱心捐赠、‘衣’旧情深”,浅蓝桶可以放置如旧衣服等高效利用的物品,这些旧衣服通过再分类捐送至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家庭;深蓝色的垃圾桶可以放置低效利用的生活垃圾。这样二次分类精准措施推出后,“‘衣’旧情深”让有价值的旧东西“一样利用”。

  购物产生的垃圾量也同样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天仅买菜就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最近几年,由于塑料袋在许多农村仍然是无偿使用,导致使用量激增。

  从今年5月开始,果园镇发起“禁塑”行动。“对于老百姓不能简单地说禁,要变堵为疏。”果园镇党委书记覃芳想到一招,开展“提起菜蓝子、拎起布袋子”垃圾减量行动。让村里一些擅长布艺竹艺的手艺人设计制作一批简易的菜蓝子、布袋子,既可以发放给部分村民购物,又可以激活农村手艺人的生意。

  推行3个月,不仅塑料袋白色垃圾减少8成,而且农村手工艺人的产品也旺销了1倍。新明村手艺人杨果利用这个契机,和家人一起每天可做近20多个菜篮子,一天收入有200多元,从而让垃圾治理这件难事变成促进农村经济生态发展的“蓝事”。

  

  倡导“民治”,从垃圾投收运处环节入手,做到垃圾治理资源化,将“垃圾”变成“资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茶叶 人居环境 复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