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以“红色引擎”驱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土地盘活了,到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企业多了,原来闲置多年的老厂房、老村部、老学校等基础设施重新修缮利用起来了,仅租金一年就有20多万元。湘丰村利用“山、水、茶、禅”优势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茶产业园区。预计今年底,湘丰村新型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其中茶产业对集体经济的贡献率占比高达60%。

  

  产业引领——优二兴三、融合发展,融合就要“接二连三”,让农村产业“独角戏”成为“大合唱”

  10年前,果园镇浔龙河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已蝶变为全国生态艺术小镇。带领全村发生蝶变的领头人就是2009年返乡创业的柳中辉,10年来,身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柳中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由冷到热”。

  要使村集体经济“由冷到热”,产业是“炒热冷土地”的最好“武器”,因此,“农地+产业”成为村党总支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为此,浔龙河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反复研讨,对浔龙河项目区1.47万多亩土地进行规划调整,从而为工商资本入驻“腾”出了地,为村民集中居住开辟了地,为村里集体建设项目“挪”出了地。

  解决了地的问题,浔龙河村按照“一产为基、二产引导、三产为主、一二三产协调联动”的思路,布局了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五大产业”。可是,两年前的浔龙河农业板块还处于亏损状态。邓勇接手负责后,身为党员的他决定迎难而上,经过调研,他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产业链脱节上,一产生产端旺盛,但却没有“接二连三”,消费端极其疲软。

  延长产业链才有出路,浔龙河村党总支决定从大宗农产品大米、蔬菜入手。浔龙河村600亩蔬菜进行生态种植,辣椒、空心菜、南瓜、丝瓜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经过粗加工,蔬菜价值倍增,如南瓜经过二次加工制做成南瓜饭,18元一桶的南瓜饭成为浔龙河游客的旅游饭;原本农民、市民弃之不用的南瓜皮加工成了南瓜干,市场价高达15元/斤,一年仅南瓜干销售就达10多万元。

  在种植业一产和加工业二产以及旅游业三产深度“融合”下,产业优二兴三、“接二连三”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迸发了极大的推动力,如今浔龙河村村级集体经济增长了近100倍,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多。

  与浔龙河村主要选择“农地+产业”引领方式不一样的是,开慧镇锡福村则选择了“农房+产业”的产业业态。

  锡福村以前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家家户户主要以养猪和种些小果蔬为业,单打独斗的小农业难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合唱”,村民不富,村集体经济也是一片空白。2014年,村党支部决定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闯出农旅融合的新路子。

  如何将村集体、村民与民宿企业紧紧地“绑”在一起?经过多次商讨,锡福村党支部探索出了三者完全融合的共同发展模式,民宿主、企业、村集体共建共享,分别按照6∶3∶1的比例获取收益。为了带头示范,村党支部副书记林隐君从2015年率先开办民宿,如今锡福村已形成了三大民宿片区,民宿由最初的5家变成了40余家。

  第三产业反向带动了果蔬种植和加工等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民宿人家户均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去年达到80余万元。

  

  科技引领——转型升级,升级就要靠科技创新,让低效农业转化为高效农业

  从稳坐“三湘第一县”到连续多年蝉联中西部第一县,长沙县历年来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新时代新长沙,长沙县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突出科技引领,这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2018年,长沙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高达60.1%,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从长沙县两种水稻的全程高科技生产可见一斑。

  在湘丰村,大规模巨型稻的成功培育正是得益于水稻高科技的研发。如今,经过3年的培育,700亩2米多高的巨型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0公斤左右。一株巨型稻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增收。村集体占股8%,一年村集体经济将从中分红10万元。

  相比起湘丰村植株特高的巨型稻,明月村种植的大多是植株一般的优质稻,但优质稻的优质恰恰就体现在科技的应用上。

  明月村,曾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看到日益凋敝的农田,村党支部说服农户把抛荒田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抛荒问题解决了,但却没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在村党支部书记杨义明看来,传统的种植方式,哪怕是规模经营,土地的收益也十分有限,必须要引进新技术、栽培新方法,才能更大程度上激活土地的潜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南瓜 水稻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