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阳光堆肥房”。方萍 提供
据估算,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城乡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处理并利用这些废弃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前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肥料化利用有哪些难点?未来方向是什么?又有哪些典型经验可供借鉴?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大会上,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探索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和途径。此次大会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主办。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等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和知名企业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
协调规划:顶层设计不可少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不断替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注重无机物质投入,到有机、无机物质投入相匹配的发展过程。
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很注重施肥结构,基本形成了“秸秆直接还田+厩肥(粪便与垫圈秸秆混合堆肥)+化肥”的“三合制”施肥制度。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壤氮素3/4来自秸秆和厩肥;德国每施用1吨化肥,要同时施用1.5~2吨秸秆和厩肥。
当前我国有机肥企业设计年产能3482万吨,年实际产量1630万吨。按实物计,全国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占商品性肥料(化肥+商品有机肥)施用总量的7%左右,因此大力提升商品有机肥生产和利用水平势在必行。而且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内土壤有机质来源仍主要依靠秸秆直接还田。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一年两熟或多熟地区,而农业发达国家以一年一熟为主。相比之下,我国秸秆直接还田所遇到的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应考虑适当降低秸秆直接还田的数量比重,适度增加秸秆离田利用比重,但要以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稳中有升为先决条件。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毕于运研究员指出,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组合施肥制度,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三合制”施肥制度,充分考虑我国各类农作物种植的现实经济性和广大农户购买和施用有机肥的利益驱动力,以大田粮棉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化肥”、经济价值较高的大田经济作物和部分口粮作物(如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化肥”、温室大棚“有机肥+化肥”为主要组合方式。
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具有很好的综合效益,可以有效处理农业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腐熟有机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等。当前,社会上纷纷成立生物天然气产业联盟或专委会,一些政府部门连续发文或制定规划,央企和大型企业纷纷介入这一领域。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能落地的政策。一方面应使已有政策落地,如落实沼气发电上网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另一方面应创设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新政策,比如生物天然气保障性入网,并享受同网同价待遇。还要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土地优先、用电优惠政策,享受农机购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同时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原料收储和产品配送成本。”
明确方向:“有机+无机+生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树清研究员通过回顾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化肥使用的历史,指出仅靠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作物等传统的营养作物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不合理和过量问题,有机肥施用方面,主要是集约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不合理布局,存在种养分离,难以有效利用等养分管理问题。要想同时解决这两大难题,除了采取已有的合理施肥技术及方法外,还应改变从植物营养角度只重视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的供应,拓宽为重视碳、氮、磷、钾等不同元素间的时空平衡关系。以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有机-无机营养的结合,避免陷入有机与无机营养的争论。还应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看待养分利用与管理问题,关注养分在田块、流域及区域尺度的流向及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影响。将科技与政策等有效结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23/20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