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这里俗称“丰川大地”,北通俄蒙,南接中原,是自治区的“南大门”、京津冀“旱码头”,深度融合了草原文化与晋商文化,被誉为“塞外古镇”“商贸客栈”。
2018年,丰镇市成为自治区首批、乌兰察布市首家脱贫摘帽市。今年,丰镇市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户,既抓好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又抓好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丰川大地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
“菜单”式扶贫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丰镇市继续实行“菜单式扶贫”——充分征求贫困群众的需求和愿望,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即可在“菜单”上“点菜”,政府根据贫困群众的需求进行“配菜”,帮扶干部将贫困群众需要的及时“上菜”,做到精准有度。
今年,丰镇市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产业脱贫项目到户补贴实施方案》,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项目共计30多项,“菜单式”补贴资金共计投入2040.2万元,项目按要求建成并通过验收合格后,按照补贴目录规定的补贴标准予以资金补贴。贫困户结合
自身实际自愿选择适合的项目清单实施,政府给予项目支持、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
绿康源移民新村的贫困户张福禾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了25亩土地,养了5头猪、5头牛。张福禾介绍,他的两头小牛按照“生产小畜”补贴政策,可以得到6000元补助,种的25亩玉米,每亩补贴160元,共计4000元,分春秋两季补给他,“春天下种时,补贴的钱用来购买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到了秋天不仅能收获玉米,还能得到第二笔的2000元补贴。”
同时,丰镇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重点建设了60个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集体经济“清零、递增”目标。2019年,丰镇市在8个乡镇和1个涉农办事处新建扩建或入股各类专业合作社,实施涉及服务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共45个扶贫项目,投入扶贫资金3537万元,覆盖带动贫困户6088人。
官屯堡乡后营村村委会主任尹长命介绍,2018年,后营村种植高粱200亩,由于没有机器收割,生产效率低。2019年,村里买了几台大型机械,成立了机械合作社,瞄准市场种田,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力争2019年底突破10万元的经济收入,2020年底争取达到30万元,实现脱贫攻坚产业项目长效收益机制。”尹长命说。
今年,丰镇市还将加快推进2个扶贫产业园建设,扩建丰西扶贫产业园,新建丰东扶贫产业园。目前,丰东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0.09亿元,已引进8个板块、9个项目落地,安排种植经济林2万亩、中药材5000亩,建设柠条加工、果品加工、脱水蔬菜、生态旅游、肉牛和奶绵羊养殖等项目,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务工、资产收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可带动贫困人口26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2500元。
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
2019年,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把贫困群众吸附在产业链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从“基本脱贫”到“稳定脱贫”的转变。
官屯堡乡小庄旺头东沟村村民高红瑞说起现在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现在养了8头大牛、7头牛犊,根据政策,产1头小牛,政府补贴3000元。这样的话,今年我能挣六七万元!”在高红瑞看来,虽然现在政策好,政府给的补贴也很高,但是实现脱贫还是自己的事情。下一步,他将扩大养殖规模,靠自己的劳动奔向小康。
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丰镇市还积极引进企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内蒙古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该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劳务合同,贫困户到公司打工,同时公司积极鼓励并指导贫困户开展畜禽养殖。
内蒙古绿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美兰介绍,公司目前采用“一园一基地+互联网”的经营发展模式和思路,为当地群众解决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30余户发展生猪养殖业,为农民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的愿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27/201856.html